摘要:本文就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产生的生理机制、运动性疲劳的测定与判断,以及运动性疲劳的几种应对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给广大的体育工作者一个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应对方法
一、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在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2.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躯体性疲劳有以下几种区分方法:根据疲劳产生部位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和外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性疲劳。
3.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随着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能量物质消耗或代谢物堆积,向着多层次、多环节、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
(1)中枢疲劳理论。大量实验表明,无论是体力或脑力的疲劳都是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的作用结果。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降低与短时间运动疲劳有关;而长时间运动疲劳时r-氨基丁酸增多,则意味着中枢保护性抑制的发展。
(2)外周疲劳理论。外周疲劳理论指人体运动时,因肌肉能量代谢变化而引起外周细胞内外液改变,从而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
(3)突变理论。突变理论较为全面地从中枢到外周的各个环节来解释疲劳的产生,认为运动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肌肉力量下降及兴奋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
二、运动性疲劳的测定与判断
科学的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根据疲劳的种类,疲劳的部位及程度,下述列举的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形态变化:下肢围度及体重的变化。肌力:背肌力、握力及呼吸肌力量的变化。神经系统机能:膝跳反射阈、反应时及血液体位反射的变化。感觉机能:皮肤空间阈、闪光频率融合试验法。循环机制:心电图试验法。唾液pH值变化:测试运动前后唾液pH值。
三、应对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对如何延缓及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及运动成绩一直是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热点。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应对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1.西药方法。西方医学认为运动能力恢复的关键在于恢复机体的能量贮备,关键酶的活性以及体液、元素平衡、细胞膜的完整性等,无疑补充营养是恢复的基础。
(1)碱性盐。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碳酸氢盐、磷酸氢盐、柠檬酸钠或钾盐等。碱性盐服用后,可增加体内碱贮备,提高血液的'pH值,从而减轻运动时肌细胞内的酸中毒,因此,碱性盐饮料对乳酸生成较多的项目效果较高。
(2)肌酸。肌酸是骨骼肌中的基本成分,它可以接受ATP的能量,而生成磷酸肌酸,有助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2.中药方法。我国早就有药食同源的历史,应用天然动植物食物制成适宜运动员食用的补剂,以调节运动时代谢,加强运动后身体机能恢复过程,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1)花粉制剂。花粉制剂的主要成分是花粉,而花粉中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实验表明:服用花粉制剂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显著增加,血浆总胆固醇明显下降。据此认为花粉制剂能增强血液运氧能力,提高运动能力,延缓或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2)枸杞多糖。枸杞多糖(LBP)是从枸杞中提取的一类杂多糖,是枸杞的有效成分之一。实验表明,LBP能明显提高机体全血、肝、肌组织SOD活性及肝组织GSH-Px,GSH含量,从而有利于清除与运动性疲劳有关的活性氧及乳酸。由此提示,LBP能够延缓疲劳的产生及具有快速消除疲劳的作用。
3.饮用碱性离子水。由于碱性离子水是在电解的情况下产生的水质,其中不仅带有电解质,而且还含有较高的离子钙和其他比较高的矿物质,并且水中pH值偏碱性,不仅有利于身体营养的补充,还有利于平衡人体内由于过度疲劳产生的血乳酸,可以使人体很快消除疲劳。
四、结束语
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性疲劳及其应对方法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本文简要分析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判断方法以及应对方法,希望给广大体育工作者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李国莉.枸杞多糖对运动训练小鼠耐力及体内自由基防御体系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1).
[3]马永红.饮水与运动后的疲劳恢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5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