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形势探究的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发展和建设中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城市生态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加深,以绿色理念为核心的城市建筑成为当今城市建筑发展的一个趋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道路。通过对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内涵、关系的分析,以及两者发展措施的探讨,使人们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有更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大规模扩张,建筑业蓬勃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能源消耗、环境高污染、资金高投入低收益等问题,实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人们在城市建设中,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降低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和高质量的生存空间,是人与自然的谐统一。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是指建筑的存在不能对环境构成破坏,环境自然资源在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时,也不破坏基本的生态平衡,它是一个概念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的一种建筑。建筑节能是指在建设中,建筑材料的生产、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和工艺,在满足同等需要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筑在一系列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以相关建筑节能标准为原则,采用节能型的建材和设备,加强节能设备的管理以及合理设计建筑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提高建筑在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在保证建筑物各项功能正常和室内环境质量良好的基础上,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人们在建设中通过各种手段向自然索取资源、消耗资源,以达到舒适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但是,只有索取而没有回馈,肯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因此,绿色建筑的核心问题就是索取与回馈之间的矛盾。在严格控制和减少占有自然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舒适的生存环境,就是绿色建筑的一种实践活动,建筑设计不但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建造时也要采用因地制宜的材料,确保自然索取与回馈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我国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现状

  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进入我国,尤其在“十一五”期间,逐步被人们了解和认识并得到推广,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慢慢地应用到建设中,国家也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为应对环境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国首次把绿色建筑纳入“十二五”规划之中。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建单体建筑认证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加大已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继续推进新建筑节能稳步向前发展,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鼓励使用绿色材料,发展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新型建材及制品。总的来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数量相对较少,呈点状分布,发展不集中。受经济水平影响,地域发展不平衡,绿色建筑的发展存在南快北慢,东部沿海迅速、西部地区缓慢等问题,与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的要求差距较大。而让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各地绿色建筑发展呈现加快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办公建筑已经开始向低碳、生态、绿色的建设模式转型,建筑节能工程也从最初的节能项目示范点到公用及民用建筑工程,由点到面地迅速展开。初步培养了一批懂得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的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支建筑节能队伍。建筑节能的技术研究与设计开发,在实用价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筑节能相关产品的推广应用成效明显,建筑节能产业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我国大力促进建筑节能的工程项目,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三、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的关系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出现,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其发展源于建筑对环境的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的出现,就是建筑在环境作用下的新形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带动下,建筑的反映从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开始审视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影响。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相比较,前者的要求相对更高,是更高层次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后者主要强调节能,而绿色建筑除节能外,还要求节水、节地和节材,其本质是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建筑未必是绿色建筑,但绿色建筑必须是节能建筑。多年来,我国在完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法规制度、组织管理体系、推进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建筑试点示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筑节能在全社会得到认识和推广,逐渐形成共识。随着建筑节能工作在建设中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已取得很大成就,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节能工作发展的方向。

  四、加快绿色建筑发展与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

  (一)增加新建城区中绿色建筑的数量

  加大城市规划的管理力度,提高绿色建筑在城市新城区建设、城中村改造中的比例,在城市总规划中融入环境保护、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等思想,建设生态城市,并以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制定出更为详细的专项规划、控制性规划,还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加强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

  当今社会,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建筑能耗所占社会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也在持续增加。如果要改变公共建筑能耗大的现状,就必须加强各城镇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在改造过程中采取可行的措施,最大化地节约能源。在居民适用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成本低投入,总结和借鉴先进经验,对采暖通风、供配电、节能照明以及监控系统等设施进行节能改造,这就有效地降低了公共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进而使改造所产生的费用在能耗降低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能得到回收,最终使人们认识到绿色节能建筑的优势。由此可见,节能改造的潜力非常大,前景也很好,它服务和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取得成效的同时,降低建筑耗能,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加快改造供暖计量的`速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方面消耗的能源占能源消耗的很大一部分,民生建筑的能源消耗远远大于生产能源消耗,北方供暖系统尤为明显,如果不采取有效合理的改造措施,每年消耗的能源成本会继续增大,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城市总耗能的降低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就需要大力推行民生建筑供热计量的改造,以室内散热器整体数量和室温质量不发生改变为前提,改造民生建筑中的采暖形式,将新型节能技术、材料和产品应用到供热计量节能改造中,不但可以降低能耗,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创建绿色建筑示范区

  创建绿色建筑示范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有一套先进科学的绿色建筑总体规划,并要求示范区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能确保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体系的实施;第二,以低碳生态为目标,使污水和废品得到妥善处理;第三,尝试从乡村城镇逐渐向大城市发展,建立三网合一的通讯网络;第四,在示范区建立起新型能源的供应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环保的新型能源;第五,在示范区内建设商业广场和娱乐设施,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消费能力,扩大内需;第六,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发展模式,增强当地公共建筑的居住功能,不断增大服务功能,提高当地人口的集聚程度,推动经济发展。

  (五)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和推行

  一方面,绿色建筑要有相关技术作为支撑,就要求成立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专项;另一方面,国家既要从经济上支持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还要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在政策法规上支持绿色建筑的示范性建设,增大推广力度;最后,还要注重绿色建筑的人才培养,以高校、科研机构等为依托,加大绿色建筑人才方面的建设,使绿色建筑节能、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得到强有力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使城市焕发出无限活力,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与自然及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源.关于绿色建筑发展的思考[J].低碳世界,2014,(11):247-249.

  [2]张建国,谷立静.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2,(12):19-24.

  [3]霍亚琳.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趋势[J].建筑建材装饰.2015,(16)

  [4]孙书明,李伟清,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2012,(14):13-14.

【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形势探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1.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形势分析论文

2.绿色建筑节能论文

3.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建筑节能技术运用论文

4.建筑节能论文

5.建筑节能的论文

6.建筑节能的绿色建筑发展探析论文

7.发展智能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论文

8.有关建筑节能的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487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