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一、隐性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组织有目的的课外活动等,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①。1966年,美国学者杰克森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学生在各科学术课程上获得的进步并没有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而学生从学校生活的经验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以及其他心理状态的成长,而且这些形式的教育比学校的主要任务教学更具影响力。我国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者也认为隐性课程的影响超出了人们先前的预想。隐性课程主要表现为观念性课程、物质性、制度性和心理性等四个隐性方面的课程,这其中就有心理性隐性课程。因此,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的隐性课程建设中,开创一条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子,在无形中对学生造成影响,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明显被忽视,教育内容、方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是对直接的、显性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其作用亦不可低估。

  二、隐性课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隐性心理课程是对显性心理课程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有益的补充。现在很多学校里的显性心理课程明显较弱,而考试的指挥棒的存在也让事实说话很多学校管理者不愿再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更多的时间。这样一来,隐性心理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显性课程作为传授心理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不可替代,但因其时间短、任务重、数量少而不能发挥持续有效的影响,隐性课程则以其长期性、隐蔽性以及内容的灵活性可以发挥显性课程所不能具备的作用。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积极的影响和引导,避免了显性课程填鸭式教学引起的反感,能起到显性课程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2、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往往忽视其中的心理健康文化。殊不知,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人类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和生理都健全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合格的继承者。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理应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来传承文化,更能让校园文化更完善,校园环境更和谐。

  三、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策略

  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通过环境,以隐蔽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此,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明显区别于显性课程的设置,需要学校管理者和课程设计者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1、将显性心理教育课程和隐性心理教育课程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创建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隐性课程最初被称为“附加学习”,也就说明它具有依附性,不能离开显性课程而单独存在,且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要让隐性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则必须要加强显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明白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引导功能。如果显性课程设置不力,隐性课程的功能也就无从发挥,成了无源之水。同时,有隐性课程作为有效的补充,显性课程也才能更有效地起到心理教育的功能。所以,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经结合起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发挥最大的功效。

  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各种教学、生活等环境和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师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校园物质建设中,应坚持美观与实用的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加入到物质文化建设中来,从而折射出整个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和教育意识。如在校园景点建设中可加入体现积极向上的、体现良好心态的传统文化故事或雕塑;在文化长廊中加入涉及良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容;在艺术墙、名人名言建设中亦可体现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引导等。这些内容的加入既可以营造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同样也具有积极心理引导的良好功能,对学生都能起到教育影响作用。

  3、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指校园的历史传统、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位成员的心理健康。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适当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具体可以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开展。学校管理者应该结合学校特色,并根据师生员工的心理状态形成有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校风,并以此影响师生。教师则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心理学水平和素养,具备良好的生活作用和心理素质。教师身正为范,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各班不同的学生特征,引导他们形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班风学风,一个班级的学生是一个紧密的团体,它所形成的班风和集体价值倾向会使每个成员有某种程度上的服从,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班风也能使其中的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从而产生正能量,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出现的事故。

  4、在制度文化中加入心理健康考虑,体现人文关怀。学校制度建设规范着学生的行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虽然具有强制性,但依然可以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而体现出人文关怀,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积极的暗示和引导。如班级规章、行为准则、作息时间等的安排都可以结合学生发展的心理状况,作出适当的安排和调整,让学生形成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隐性课程的开发现阶段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但其作用和建设的紧迫性都不容忽视。这些都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的重视,并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也只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隐性心理课程建设才能更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1.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论文

2.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教育论文

3.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论文

4.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论文

5.探索-高中议论文

6.校内活动安全教案

7.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研究论文

8.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索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278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