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语文课堂中的美学教育教育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文章从理趣美、情感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会鉴赏文章。

  关键词:语文课堂 美学教育 文质兼美 美学魅力

  文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历史情感的结晶,与文学相伴,你会感到生活是如此美好。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欣赏美的能力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理趣美、情感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一、引导学生体会理趣美

  “文以载道”,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富于理趣的文章。教学此类文章,若照本宣科,收效必微,只有深挖含蕴、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宽容>序言》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其思想内涵外,还可联系改革开放的形势,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先驱者往往不能为人所了解,常被视为异端,因此我们对于改革者应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生要学习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教《师说》这一课时,可联系社会上有些人耻于读书的不良风气,引导学生要活到老学到老。

  二、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材料,表现人生观的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社会责任感的如《沁园春长沙》,表现生死观的如《<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表现追求自由的如《逍遥游》、《致大海》,表现热爱大自然的如《故都的秋》,表现反战思想的如《兵车行》,关注妇女命运的则更多如《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祝福》、《项链》。几乎每一篇都有一种情感倾向,喜、怒、哀、乐、爱、恨,无不具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情感美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课文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也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就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尽力创设一种悼念、悲愤,对敌恨、对友爱的感情,而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就用播放配乐朗读的录像,引起同学对沦落天涯的孤独者的同情,体会到共鸣、知音在生活中的难能可贵。

  三、引导学生体会人格美

  “文学即人学”,学习语文就要从中感受作家的人格力量。如:从不掩饰自己对功名利禄的向往,但又不肯忍受一点人格降低的李白,他的一生侠影萍踪,踏遍天涯,让人向往;“穷年忧黎民”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之后,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对众生的悲悯情怀,更让人景仰;用轮椅走了三十年人生之路的史铁生,如今只能在病床上写下“当我躺着的时候,我怀想坐着的时光”,读着他的《病隙碎笔》,怎能不被他如此悲壮而又坚韧的人生深深感动。

  语文课本还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历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润土的落后愚昧,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贝多芬的`执着顽强,鲁滨孙的积极乐观……这些人物无不以他们的鲜明性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让人领悟人格的魅力,使人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应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通过对人物人格的鉴赏,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学会鉴别生活中的美丑,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正面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得到美感,也要教会学生从反面人物或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美。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于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

  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堪称运用语言的典范之作。叶圣陶曾经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体会、领悟语言美。但在这一方面,学生的认识往往停留于表面,比如《沁园春 雪》中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语句,学生可能仅仅满足于了解字面意思和掌握修辞方法,并未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机和不屈的力量。为了让学生读懂其情味,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来思考:当时的民众读到这些语句时会引发一种怎样的豪情?从而使学生真正读懂这句话,感受到其语言之美和精神之美。在文学鉴赏方面,也由此学会要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文学作品,要去体会文字内在的感染力;在写作方面,学会在描绘景物时,应将自己想要传达的感情融入到描绘的对象之中,使其具有生命力。

  五、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

  诗情画意的融合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清凉、寂寞,“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悲凉、怅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简炼深刻。无论是格律诗的齐整押韵,还是散文的参差错落,读来总觉得环珮叮当,怡人耳目。教师应带领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树立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去感受作品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使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个性的张扬。

  总之,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美学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应不断挖掘课文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此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集》(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0月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北京。

  [3]《史铁生作品集》(选载),东方出版中心。

  [4]《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5]席慕容散文,《悲欢之歌》南海出版社 2007年。

【语文课堂中的美学教育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让情感教育走进语文课堂论文

2.试谈审美教育在认知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3.我眼中的教育教育议论文500字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教育”论文

5.小学教育教育论文

6.学前教育双语教育论文

7.学前教育教育论文

8.学前教育阳光教育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209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