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新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探索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而教师是知识传授过程的载体,其综合素质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水平,也决定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针对新建专业,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高校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新建专业过程中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新专业;实践能力;高校教师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各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高校的发展及社会就业需求,高校新专业在不断增加。新专业建设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关系到毕业生在择业与未来发展中的竞争实力。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如何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在解决新专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新专业建设初期,普遍存在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学科带头人匮乏,多数教师年龄偏小、教学经验不足、实践能力薄弱。由于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一些高校新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在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深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是相当大的差距。其结果是所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因此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

  2.教师实践培养规划不足

  新专业,教学工作量较大,对于开课教师来讲,所有课程均为新开课,因此需将大量精力放在理论备课中,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实践能力培养。这样,由于实践知识的匮乏,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课堂上难以形成生动的教学风格,授课效果受到限制。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针对新专业教师,在理论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加大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针对现有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培养高质量人才。

  3.实验环节薄弱

  实验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室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场所,缺乏实验条件是绝对不行的。新建专业实验室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合乎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的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数量、实验室管理人员及实验场地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开出的实验主要是基础实验,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几乎没有,无法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缺乏稳定的、满足教学需要的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常常降低要求,时间和效果不能保证。

  (3)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不够,不能发挥实验室的优势,无法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4)实验教师单一,实验教师只负责讲授实验课程内容,而不从事科研活动。

  因此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应提高认识,加大实验室建设。在实验室技术人员配备上,应注意老、中、青的结合,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梯队,避免出现个别教师进行正常的人才流动后对整个专业的实验教学造成重大影响;同时,还要有计划、按需要地引入一批较高层次的人员(包括硕士、博士)充实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从政策上吸引高职称的教师到实验室工作,以增强实验室的技术实力。

  新办专业的实验室应该有全局的观念,在方便教学、便于管理、有利发展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保证学生能够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学会比较先进的本专业主流设备的操作,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打好基础。

  二、新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式

  1.与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

  借助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实验室搭建的契机,新专业教师加入到实验室建设的规划及实施过程中,参与实验台搭建及改造工作,深入了解实验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开设与教学和专业有关的实验课熟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室建设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教师把实验室工作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验室从规划、购置设备、安装、调试到投入使用,教师均自始至终跟进。从指导学生实验,批改实验报告到维修仪器设备都是大部分教师例行的日常工作。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同时,每学年还需要完成一定量的实验室工作。这种实践的不断积累,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机会为新专业建设特有,一旦实验室和大型实验仪器安装完成并交付使用后,此项工作就算完成,专职教师实践锻炼也将结束。后来的教师只要求按说明操作,将不会有这样的锻炼机会,因此,应充分利用新专业建设时机,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

  2.增强工程实训岗前培训

  应在岗前培训阶段,使教师充分了解“大工程观”,形成以实践为主导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指导青年教师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工程实际需求考察,安排教师到企业参观,了解行业尖端技术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得教师在今后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时更有实践性和目的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让部分教师下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的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实习、实训培训。同时应安排合理的考核制度,对教师的能力进行测评,满足要求者允许上岗,否则继续培训。

  3.开辟校企联合的新途径

  校企联合培养是增强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存在着封闭思想,对一些关键技术岗位和环节不愿对外开放,不予接待实习、培训、见习等学习的培训人员。当然,也与少数学校对校企联系制度不重视,缺少联系的主动性有关。因此,应开辟校企联合的新途径,寻求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新举措。

  企业为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基地,学校应该大力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校企之间的相互信任。将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带动企业效益,同时企业可为广大教师提供实习培训机会。学校应选择一批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广大教师开展科研、接受工程教育及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提供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鼓励教师主动联系企业,到企业中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动手能力,从而保证在今后的课程中有目的性的扩展专业知识。

  4.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

  自20世纪80年代“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提出以来,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也很多,如,双证书说、双能力说、双层次说、双素质说、双职称说、双来源说等等。而究其根本,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理论、实践、技能兼备的社会需要的学生。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教师应进行实践性教学。国外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开展了大量工作,丹麦教师源自专业技术人员,丹麦政府认识到教师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求所有在职教师必须同时是教授者、指导者和学习者,并且还应具备个别化教学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既能教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美国有的州明文规定,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相关领域1年至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德国高校要求学习与工作、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

  针对新专业,学校应根据其专业特色,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教师实践教学的热情,采取多种措施,使教师主动加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深入探讨教学改革方法,使学生在学到“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同时,也真切的知道“如何做”,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学校应制定“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素质型”教师在晋升职称、骨干教师评选、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的稳定。

  东北石油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自1999年办专业以来,针对专业特色,始终坚持每学期委派1~2名教师,一般是一名教授带领一名青年教师,到相关设计院挂职培训,进行设计工作。回校后根据现场经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按照设计单位标准进行相关设计,使其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同时该专业相关领导大力支持教师考取工程师资格证,使教师既具有教师资格证,又具有相关专业的技术资格证。从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工程背景及需求,重点给予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并能及时掌握基本技能。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111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