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更是地方本科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地方本科高校在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动服务意识强烈、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服务方式更加多元的比较优势,而培育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开展地域文化创新研究、构建融合地方文化精髓的校园文化体系、开展公益文化专项活动等,是其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公共文化建设;比较优势;路径
在当前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启动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作为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驱动力,地方本科高校如何通过发挥已有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推动地域公共文化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此类学校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一、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地方本科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地方院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无可争议的主力军。此外,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是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基本导向,拓展服务职能、构建全方位的服务性办学体系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积极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研发服务之外,更应主动承担起引领、推动地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地方本科高校扎根地方、依托地方、融入地方,更能从实际出发、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和促进地方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其在服务地域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1.主动服务意识强烈。地方本科高校大都位于地级城市或县级市,其在通过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文化创新等服务地方的同时,又可以依靠自身的“主动作为”和“高效行动”获取地方资源,赢得地方支持,最终实现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相比中央部署高校,地方本科高校在地方文化人才培养、地域特色文化研究及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等方面,往往会体现出更为强烈的主动性和迫切性。2.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地方本科高校不仅汇聚了许多高层次的文化人才,建立了一批地域文化研究机构,而且还可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利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文化团体、社区等多方优势资源,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除此之外,地方高校还建有大量的文化设施,如文化体验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纪念馆等,这为地方本科高校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独特的硬件优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文化资源的不足。3.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地方本科高校可以结合区域文化建设需求和办学实际,全方位、多形式地为区域公共文化建设做贡献。如汲取地方文化精髓融入办学理念,传承、发扬和创新地域传统文化;发挥人才集聚优势,为地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利用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开展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学术研究;开放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文献查阅、信息咨询服务。
三、地方本科高校参与地域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文化功能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基本方式,高等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深层次的、本质的联系,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与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往往必须借助于文化这一中介予以“折射”或传导[1]。地方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服务意识较强、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服务方式更加多元等比较优势,通过培育文化事业专业人才、传承研究地域公共文化、构建融合地方文化精髓的校园文化体系、开展公益文化专项活动等方式助力地域公共文化建设。1.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培育地域文化事业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也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培育服务地域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更是地方本科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一方面要紧贴地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设置与地域文化产业及公共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的地方性、应用性、特色性鲜明的文化类学科专业;同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多元合作,形成学科专业与地方文化产业紧密对接的协同互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身区位优势,深入了解地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成立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开展地域公共文化创新研究。地方本科高校不仅拥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师资力量,拥有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体育场馆资源和先进的科研设备,同时还通过“校—政—企”多元合作积聚了大量的外部资源。因此,专门设立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区域文化资源创新研究,就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路径。具体而言:(1)要紧紧围绕地域文化建设的热点和重大问题,组建由相关研究领域教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智库团队,大力开展有关决策咨询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出台公共文化领域的政策制度提供参考建议。(2)聚焦地域特色文化,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全面探寻、整理、凝练地域特色文化精髓,开展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研究,以此助力形成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3)整合地方企事业单位、文化团体或社团、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构建地方公共文化研究战略联盟,开展地域文化协同研究,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辐射范围,更好地促进文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3.构建融合地方文化精髓的校园文化体系,引领推动地域文化发展。地方高校要成为区域文化的引领者,一个重要前提是师生了解并认同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基本情况[2]。地方本科高校要通过自身校园文化引领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在学校顶层设计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构建形成以地方文化精髓思想、学校价值取向与育人要求为核心元素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在办学理想、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办学定位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质。其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内容,从活动方案的设计到活动的组织开展,均要考虑纳入地方文化要素,让师生在实践参与中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在学校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要将地域文化传承与校区规划建设紧密结合,着力建设一批展现地域杰出历时文化人物、重要文化史实的文化景观,潜移默化地增强师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拓展服务领域渠道,广泛开展公益文化活动。高校提供文化服务需要打破单一的文化传承观,充分发挥高校现有资源的力量,体现多种文化服务职能。地方本科高校除利用自身人才、科技、场馆等资源优势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之外,还需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与服务渠道,主动走出去,通过文化普及、信息图书资源共享、学生社会实践、文化志愿活动等多种方式,服务地域基层社区或农村乡镇,为区域公共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如突出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发挥其文明素养较高、专业知识丰富等优势,深入城乡社区开展文化科普讲座、法律宣讲援助;开放学校图书资源和信息数据库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图书阅览服务和信息查询利用服务;通过每年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面向社区开展文艺演出、支教助学、送书到校等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实践历练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鼓励退休教师、在校学生利用自身专长为地方博物馆、文化馆及乡村、街道等提供志愿文化服务,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引领、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地方公共文化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大学的文化精神与使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82.
[2]潘瑛.地方高校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研究———以台州学院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8):28-30.
【谈高校参与地域公共文化建设比较优势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0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