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文化向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它已成为高校德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提升高校整体文化内涵和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和探讨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从多个方面提出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传播学视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在媒介时代,信息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新媒介,他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进行网络上的共享和交流,互联网俨然已成为他们提升自我能力和增加知识储备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使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成为目前亟待落实的任务。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1]高校网络文化是以高校环境范畴为前提,以师生生活为对象,以课外活动为主体进行的网络制度和网络精神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是高校文化在互联网上的延伸,一方面与今天网络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互联网新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其快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便营造和衍生出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网络文化;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又与其他社会阶层相区别,它在范畴上主要针对高校环境,在技术上依赖互联网络,在属性上强调文化层次。而从特点上看,它表现出更加多元和交互的特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内学生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和手段,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和文化环境对高校整个的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对高校网络文化的研究可以较快较好地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也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然要求。高校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信息源的良莠不齐

  网络是一个庞杂的虚拟环境,当今网络环境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的碎片化和爆炸化。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大量的负面信息涌入校园,使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还不够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极易陷入负面的信息中而不能自拔,这也是互联网文化最突出和最主要的负面问题。

  (二)网络媒介的不完善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对大学生而言,他们进行网络行为的主要载体除了计算机之外,还有一种新的工具——智能手机。借助这种新型的媒介形式,大学生们能随时随地地搜索和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网络行为也变得更加随意。尽管如此,在许多地方,许多高校,还是有极少部分同学不可能借助手机和电脑来完成网络行为。除了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也跟一些高校网络覆盖情况较差,学校互联网接入情况不理想有关,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很多学生想完成网络行为就变得尤为困难了。

  (三)高校网络信息传播主体的“非专业性”

  目前,在国内的高校范围内,专业的信息传播系统并不常见,许多大学仍然缺乏具有传播学和新闻学背景的“传播”主体。这种现象导致作为权威的高校体系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存在“非专业”的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网络信息传播都是通过学校官方主页来完成的,所以在网站设置和排版上,考虑的多是来自社会上的阅读者和学校本身的教职员工,而学生作为高校最重要的群体,却往往被忽略了,即使有少量的网页在设置上对学生这一主要群体有所涉及,但是其传播内容往往由于“严肃性”和“距离感”而被学生主动地放弃浏览阅读。这种明显的“一边倒”传播模式实际上代表的只是作为“官方”的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学机构,很少听到学生群体的声音,这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对学生表达权和发言权的忽略,也是传播主体“非专业性”的具体表现。

  (四)传播信息反馈环节的缺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推进和发展,作为传播信息接收者的受众已不再单纯处于传统意义上“你播我听,你写我看”的被动地位,他们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成为传播信息过程中重要的反馈者。而且在目前高校网络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信息反馈,强调更多的是信息的产生和传输的环节。而实际上,一个健康、和谐、规范的高校网络状态应该是包含信息反馈这一环节的,尤其是一些高校的官方主页在板块设置上,可以更加公开透明地接受不同的,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声音,这一方面可以推进本校的网络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参与高校信息传播的热情,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人翁精神。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传播学对策

  从传播学角度来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策,可以更加贴切、更加具体地把握高校网络文化发展中的不足和缺陷。因为传递高校网络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因而它是符合传播学的规律和特点的,所以讨论时,我们可以结合传播学知识对其逐一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优化高校网络文化传播主体队伍

  第一,良好的“议程设置”。1972年,美国著名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正式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一理论假说。他们认为,“大众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是却可以安排人们接触该事件的频率和对它的.关注度。”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属性,作为“知识文化”和“先进性”代表的高校在议程设置上显得尤为关键。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和宽泛话题容易转移和分散本身就缺乏判断力的在校大学生的注意力,在信息阅览室漫无目的,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高校传播主体来进行媒介话题的分析和筛选,以完成媒介信息的分流和汇总,即进行议程设置,而这种设置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传播主体在进行信息的宣传和传播时应该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议题,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加入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中来。第二,当好“把关人”。网络信息的爆炸化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并未消失。相反,庞杂混乱的互联网内容对“把关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建构过程中,作为传播主体的高校对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接收。网络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腥、星、性”的内容,把关不严便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所以,高校传播主体务必要在这个过程中把好关。当然,把关人的作用也不完全限制在对内容的“控制”上,把关人还要积极引导信息接收即大学生去寻找合适的话题,并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提出专业性的意见,这样才能在打造高效网络环境中当好特定的“舆论领袖”。

  (二)高校网络文化传播客体的媒介培养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各种新媒介不断出现,他们使用这些媒介的频率和时间也在不断增加,虽然我们强调传播主体要在信息抵达接收者之前进行筛选和选择,但是另一方面,学生本身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是抵制负面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从这一点上说,我们认为,作为互联网革命产物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主宰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流文化,对这种文化中负面成分最好的对待方式,不是遏制和阻断网络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使用和传播,而是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

  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说,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它是人体各种器官功能的延伸。今天,在网络普及之后,各种多功能媒介的广泛使用,一方面让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方便;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对这些电子媒介,尤其是手机的依赖更加严重。所以,在面对各种媒介的时候,大学生作为主体的独立意识应该得到肯定和保护。此时,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介观念也就显得尤其必要了,这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言,“如果某种媒介的使用已经让人们了解到了该媒介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的使用才不会过于危险。”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媒介观,引导他们适时适量地使用媒介,是树立正确媒介观的必要举措。

  四、结语

  网络文化是人类现代科技与文明发展的结果,它既是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同时又是先进的传播技术作用于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及其对高校环境的渗透,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传播学视域下来解读高校网络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高校网络文化的本质意义以及更好地理解高校学生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4):23.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对高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

3.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

4.试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与思考论文

5.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思考研究论文

6.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思考论文

7.中外合作办学对高校建设发展的思考论文

8.学风建设的思考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014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