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下艺术界开放式、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为我们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油画材料的先天优势使它成为国内体现当下艺术状态的急先锋,作为国内当下最活跃的艺术画种的油画,其主力军与生力军无疑是全国高校美术类专业的师生,因而,可以这样说,高校师生的油画教学与交流应该是决定国内油画未来沿革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油画;教学
面对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面对这样一个价值观与审美观多元化的快餐社会,如何培养出有扎实的文化知识与油画技能为基础的独立意识型人才既是社会对高校美术教育质量的考验也是迫切要求。笔者以近几年高校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当前高校的油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高校绘画专业学生的基本文化理论素养提升的问题。
高校绘画专业学生(包括艺术类其他专业)的基本文化理论素养提升作为备受关注的敏感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艺术院系的认同与重视。最近十多年高校招生录取时文化课的分数比重明显在不断增加,入校后学校对艺术理论知识的系统教育也明显受到重视而不断改善,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代表着我们艺术教育的进步和愈发成熟。毫无疑问,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与艺术认识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能走多远,有没有艺术生长的可持续性,尤其在当今这样的信息社会,这一问题显得更加迫切、更为关键。在我们的高等艺术院系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由于受到陈旧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思想的限制,还不能完全意识到这样一个看似无形修炼的重要性,或者是自己本身这方面就存在很大的缺陷,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教导或者引导有很大的片面性与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自己给自己补课,要用广博的艺术知识和深刻的艺术见解去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向艺术的更深层挖掘、探求,这至关重要,不管对学生还是教师,只有一颗意识到艺术博大精深而自己要不断成长的心才是学习与探究的不竭动力,这也能真正体现出教学相长,其实教学的过程应该做到共同进步的,这样才是生机勃勃的教与学、是一种不断生发新东西的教学。
具体到我们的油画教学的文化素养,笔者认为要做好三方面的学习:
其一,学生要熟练掌握中外美术史知识。外国美术史对于油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系统了解的,尤其是欧洲美术史及进入现代艺术以后的美国美术史,特别是要详尽了解整个架上绘画的演变历史,不同流派的画家要有针对性的单独分析研究,理解经典的艺术之所以经典的缘由,明白经典艺术的一些共性法则,真正理解、学习人类留下的优秀遗产,同时,它也是我们绘画道路自我定位的基础;中国美术史对于研习油画艺术的东方人笔者觉得更是一个归宿性的问题,同时制约着我们艺术的深度与厚度,所幸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传统下成长的,这是我们的天然优势与财富,在这样一个各种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没理由落下这样一门功课不做,某种意义上说,继承中华文化的衣钵是中国油画前行甚至有意义存在的前提条件,东方油画就要有东方的思维方式才成立。 基于上面所说,笔者觉得学好中国美术史、了解中华审美文化是第一层次的要求。但是,中外美术史作为绘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从当今的高校教育效果看还不尽理想,很多学生对美术史一知半解,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应付考试这一层次,更别说对美术史深入挖掘学习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外美术史的考核应该严格要求,严格的程度起码要保证我们学生认真透彻的研习美术史,这里面可能有点“强权”的意思,笔者认为一些基础性的重要课程对于一些认识深度还跟不上的学生有必要用一些强制高压的手段让他们系统掌握,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优势之一。另外,老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兴趣,例如,绘画技巧课恰当与美术史、绘画巨匠的艺术理念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之间联系的不可或缺等。
其二,学生要有针对性与选择性的阅读、了解中外有影响的艺术理论著作。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辨证理论掌握艺术常识的基本理论及原理,像艺术概论、艺术鉴赏之类的课程要细心了解,同时可以尝试运用一些艺术规律与原理去分析美术史及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艺术现象。再有,就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爱好倾向多读一些经典的艺术理论著作,像中国历代的画论、画评与国外诸如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艺术与错觉》,丹纳的《艺术哲学》,黑格尔的《美学》,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克利夫·贝尔《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康定斯基的《点·线·面》、《论艺术的精神》等都是很有启迪性的著作。另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读一些文学与哲学方面的书籍,文学与哲学与艺术思想、艺术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多了解对认识艺术及完善人格有重要意义;第三,学生对当代世界、尤其是当下中国的艺术状况要有自己的认识与判断,要多关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的艺术发生。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对于我们来说了解现在与了解历史一样重要,当下的艺术现象与艺术存在我们身在其中同时不可又不能回避的生存境况,也是对我们艺术学习与艺术创造的重要参照,对它的认识与判断甚至借鉴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然过程。
二、关于高校绘画专业学生的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与个性意识培养的问题
对于高校美术教育培养的目标来说,学生的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与个性意识培养是一个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割裂的分别对待,事实上它们也不可能孤立割裂开来,它本身就是需要兼顾起来渐渐修炼的。对于画者来说,绘画基本功的训练是一个最基础的要求,绘画个性意识是在此前提下渐渐彰显的。
高校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一般包含造型能力和色彩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造型能力的提升是高校绘画基本功训练的核心内容,当然把握造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习画着来说,其最基本的一项内容是形象的具象再现能力(也是学校学生基本功训练的中心任务)。具象再现能力首要的理解应该是把握艺术对象形象特征的线形能力,表征上表现为能把对象画像的能力,这一能力也是造型能力的起步要求,描画对象特征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整体观察、整体比较耐心训练逐渐培养的,这也是我们学校教育基本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形象的再现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抽象的形式美感,说白了就是画面构图、构成的训练与推敲。造型能力的这两方面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兼顾培养才有实际的意义,在教学中脱节地强调一个方面是导向性的原则问题,孤立地强调具象再现能力会使画面乏力而无生机,也是艺术前行必须跨越的障碍;孤立地强调抽象形式美感更是表面肤浅的,它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前者的磨砺与锤炼上的,前者是根基,是酝酿后者的土壤,看看表现主义大师马蒂斯与抽象主义大家赵无极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我们就明白这“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这里要强调的是具象再现能力不是必然要表面上古典写实或超级写实能力,简单的例子,梵高对造型特征的把握与理解就达到了最高层次具象再现的精髓,他造型功力完全过硬,也可以说,真正理解梵高把握住了具象造型精髓的.才可以定位明白了具象造型要锤炼的本质而核心的内容,所以前提是我们造型意识的觉醒与准确定位,当然这种对造型敏锐的概括把握能力不是短时间能掌握的,往往需要我们整个艺术生涯去锤炼它、升华它。
其二,色彩能力的培养是与造型能力相辅相成的重要内容,一般提到学院的色彩训练都是与具象造型相结合的条件色(印象派以来形成的科学、系统的光色变化规律)塑形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色彩基本功能力,需要我们耐心而系统的训练与培养。另外,在前者训练的基础上注意画面的色彩搭配与构成的关系,进而渐渐探讨与尝试各种各样的表现性或抽象性倾向的色彩处理方式,这也是画面有持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品质。
在锤炼绘画基本功的基础上怎样使个性意识觉醒对于我们的艺术道路尤为关键,这涉及艺术方向的选择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更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征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我们在校学习阶段应该是大体上确定一种绘画上的审美趣味倾向而非明确的个人风格化图式,当然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有个别像梵高、席勒、莫迪里阿尼这样的气质禀赋异于常人的天才型画家另当别论。不管怎么说,艺术个性意识的觉醒应该是我们自我气质禀赋的自然流露,它应该是自觉不自觉地在画面上的表征,真正成熟的个性风格肯定不是刻意的自我粉饰。我们真诚地去思考、去画的过程就是潜在的个性意识、个性风格取向觉醒的过程,它不是要单独拿出来要急功近利、刻意彰显的一个东西。因此,学生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与个性意识培养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其实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三、关于高校绘画专业学生写生与创作课程的关系问题
在目前的高校绘画专业尤其是油画专业课程安排上,各种写生课程无疑要占用专业技巧课的绝大部分时间,这是绘画基本功训练的最有效又必经的途径。创作课程一般是指学业末为学生的毕业创作做准备安排的研习时间,一般时间较短,上课方式多元、自由。现在有些高校在分阶段、尝试性地增加创作课程,只要把握好分寸,这肯定是值得鼓励的有意义的尝试。以上只是简单地从课程性质上加以划分,事实上在艺术创作更多关注艺术本体语言的当下环境里,大家都明白写生与创作联系密切,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界限。这给我们教学的启发是:写生课程与创作课程无论是具体操作还是审美理念上都应该是相互贯通的,写生与创作理应紧密联系,不能脱节,更不应风马牛不相及,而这样的问题却存在于我们教学的方方面面。具象写生训练时要加入创作的理念,使看似呆板的写生变得有趣而丰富,如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具象语言个性(具象语言有很大的包容性,根据自己的气质、兴趣强调某种绘画元素能形成千变万化的风格趋向),引导学生对画面线形及画面分割做深入推敲,强调画面的趣味格调等等;创作课程要体现出自己在平时训练中展现的相对稳定的审美习性,也就是根据自己的优势特点去完成创作,切忌无意义的临时模仿性的创作。综上所述,写生与创作课程本身并无矛盾,我们要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59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