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发展,通识教育在国内再度受到重视,各研究型大学纷纷加强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通识教育;实践探索
通识教育一词是从英文“general education”翻译过来的。最先由美国9所常春藤盟校提出,初时称为“博雅教育”,以修习七艺(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及博雅艺术为主要学科,主要用来培养律师和教师。其后,哈佛大学在此基础上,新增了语文、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学科,逐渐发展形成了今天所说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假如说高等教育是一个人,那么通识教育就是人的血液,专业教育则是人的骨骼,通识教育应流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筋脉,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合理的营养和正确的指引。
一、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课程的概念
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在高等学校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
2.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见表二)
3.国内外通识教育发展
国内外著名学府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先进理念,并不断转变培养观念、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以下参照一些中外著名大学本科教育具体的课程方案,形成一种对照,以供探讨深思。
(1)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计划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共分为7大类、10个领域,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A、历史研究B、文学与艺术A、文学与艺术B、文学与艺术C、伦理思辨、定量分析、科学A、科学B、社会分析等。以上核心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学的第一、第二年级进行,从所列举的课程来看,哈佛的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可谓分布广泛,可以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由古至今、科学人文、无所不及来形容和描述,其中除定量分析与科学两大类外,其他都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出哈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第一,无论学生的主修专业为理还是为文,所有学生都必须拥有横跨文理两大领域的知识基础,比如主修越是看似与科学毫无关系的古典文学专业、历史、人类学等专业,越要求把科学课程作为必修,人文与科学、伦理思辨与务实求证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哈佛关于人的培养与教育的基本宗旨,即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中,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创新的能力。第二,所设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泛,每一个领域包容大量的具体课程,甚至其内容仅涉及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历史片断,供学生自由选择。显然,在此,我们可以领悟到哈佛刚性的核心课程计划之中又极为明显的柔性或者弹性特点,因而,照顾了不同学生的兴趣,体现了普通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点。第三,课程涉及的地域范围广泛,尽管我们很难断定具体某门课程是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但就课程整体分布结构和框架而言,它无疑包容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明,因而,核心课程计划有着强烈的国际化色彩。
(2)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是在亚洲地区较早地对通识教育的价值有基本的认识和肯定的学府,自1986年开始,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除书院通识课程占6学分外,其余12学分便属于由新设立的通识教育主任所统筹的全校通识课程。统一课程共划分为7个不同知识范围,包括逻辑思考与定量技巧、中国文明、其它文明、电子计算机学、艺术与人生、自然科学与医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在通识教育的推展上,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通识教育部,将通识教育确定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
(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从2000年秋季开始,贯穿着通识教育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新的课程方案,2003年秋季招生开始,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分专业,进校后一律学习共同的课程。复旦大学也在积极推行通识教育,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大幅度调整。
二、通识教育现状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认识上的误区
(1)在强调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今天,大学面对功利化的巨大挑战,本科教育落入了“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陷阱,通识课程只是本科生主要课程以外的附加课,是额外的、次要的、可有可无的,最多是锦上添花的,这些课程大多没有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往往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程,或最多增加点课外兴趣的课程。
(2)在观念上,未能强调本科通识教育独立的育人意义,更多地以研究生教育的理念来支撑本科教育改革,通识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准备阶段。这样的指导思想恐怕仍是以往“专业主义”教育思想和传统的延续,没有真正把大学本科教育阶段视为具有独立的目的和目标。
2.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分配方面的问题以2005年公布的《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为例。在此计划中,四年制的大学本科生,平均修习学分总数为16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平均约为57学分,占总学分的36%。而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通识必修课程平均为41学分,约占通识教育课程总数的7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16学分,约占通识教育课程总数的28%,由于学校规定要求文科学生需选修4学分的自然科学和信息科学系列课程,理科学生需选修4学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系列科学,其他学分可以用专业选修课程抵充,加之学校课程资源因素,学生修读选择自主权不大。
3.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1)开课门数虽多,但整体规划不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通识教育选修课总门数较多,但学科分布领域不尽合理(如语言、人文与艺术所占比例超过50%,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偏少),课程类别的划分比较随意和笼统;2)由于教学计划中各种课程学分要求,因此学生所能选课程很有限,对学生宽口径人才培养意义不大。
(2)从课程内容上看,概论加通史,学生学一点概论、原理、通论、导论、通史、专史,而这些是专家们嚼过的馍,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
(3)课程多数照搬各学院专业基础课,不能很好地反映通识教育的要义,也没有反映出时代的要求。
(4)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上来看,学校对学院教师开课支持力度不强,进而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仅限于学生评教,没有严格的淘汰机制,因此课程开课的质量不高。
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面对着“低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新形势,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必须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创造新形象、探索新体制。
1.提高思想认识
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要善于吸取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改变过去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教学计划的修订,学校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门立项研究,从校长、院长和系主任到教师层面,充分加强对大学通识教育作用的认识,提高大学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2.加强组织管理
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必须从组织管理上得到保证。学校成立了校教学委员会领导下的本科课程建设委员会,负责规划全校本科课程改革和建设工作,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指导本科教学课程质量评估,审议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调整等等。
3.建设师资队伍
实施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能够胜任大学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是通过高起点建设和对现有通识选修课程的梳理、调整和改造,利用五年时间,力争建设50门左右在国内具有良好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讲授是有一定难度的,非一流的教师讲授难以达到其效果。学校对建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给予2-3万元的课程建设经费。从2006年9月起,对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教师的授课酬金补贴按每节课人民币100元的标准支付,通过政策支持,让一流的教师担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讲授,因此,选择好教授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是通识教育计划取得成功的关键。
4.改进教学方法
要保证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师精讲,着重讲基本概念、原理、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但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深度,不能过于肤浅、流于形式,追求了知识的广度,降低了该课程体系的高质量。要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开展教学辅导。
5.提供经费支持
要使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得以顺利实施,还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学校划拨专项经费120万元资助学校通识课程的建设,要出版一批优秀的通识课程教材;要给予优秀的通识课程教师以特别的教学奖励;还要为通识教育师资的培训提供足够的经费。
[参考文献]
[1] 冯惠敏著.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寿松著.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通识教育应流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筋脉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59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