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展经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是高校提升现代教育理念和培养复合型经管类人才的需要。作者立足于近年来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提出现阶段高校亟待完成由双语教学课程群建设向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转变,并围绕教育目标的界定、课程体系的安排、学生因素的分析、外文教材的遴选、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考核方法的改革等诸多方面展开了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学;经管类课程
20XX~20XX年的五年时间里,笔者先后以在读硕士、外教助理、主讲教师的身份参与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战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及“博弈论”等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三种角色的体验,近十门课程的参与,使笔者对双语教学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定位
作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双语教学在国内高校的推行无疑是发端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现实。2002年,为进一步从政策上保障双语教学“有据可依”,教育部高教司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明确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并对“双语教学课程”作了统一界定,即双语教学课程是指授课课程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的50%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
显然,“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语言类学科中将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的教学,其目标定位并非以往单一的学科目标。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学科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其中,学科目标是指完成非语言类学科的专业教学;语言目标是指将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思维目标是指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
值得强调的是,所谓的思维目标远非一两门双语教学课程就可以实现,现阶段高校亟待完成由双语教学课程群建设向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转变。国内一般高校,除少数重点大学外,其双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试点课程的双语教学探索期(2001~2002年)。鉴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在此探索期,基本上是有什么师资上什么课,因人设课现象非常普遍,谈不上课程群,更谈不上课程体系。第二阶段是双语教学课程的巩固期与扩展期(2003~2006年)。在此阶段,基本告别了试点课程的“孤军奋战”局面,已然启动了双语教学课程群的建设,但更多的是基于质量和数量的视角,少有系统视角。第三阶段是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期与完善期(2007~2010年)。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并非几门课程的简单相加,其设置理应讲究科学性与合理性。从本质上讲双语教学是高校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与外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图1),这就要求:一方面,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与专业类其他课程应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与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应相互融合。
二、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课程的多重教学目标客观上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良好的知识素养,还要具备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要具备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还要具备求真、求善的人文精神;不仅能够对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还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高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渠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外语教师的“专业强化”式;专业教师的“外语强化”式;“筑巢引凤”的引进式(可考虑引进国内培养的优秀研究生、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外籍教师或专家等三类对象);“虚拟共享”的跨地合作式。就笔者参与的双语教学课程而言,“战略管理”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两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分别由学校高薪聘请的两位外籍专家担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则分别由在美国学成归来的两位博士担任。此四门课程的师资来源同属于上述的.“筑巢引凤”引进式,其余则都属于专业教师的“外语强化”式。
具体到笔者所在的西部高校:
(1)现阶段双语师资应以自身培养为主,以“筑巢引风”和“虚拟共享”为辅。经验表明,“筑巢引凤”引进式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如留学博士的示范效应、外籍教师的外溢效应),“虚拟共享”合作式则是“借鸡生蛋”。这两种方式在双语教学改革的初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语师资的不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高校双语师资短缺的现实问题。长远看,西部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应立足于外语教师“专业强化”式或专业教师“外语强化”式的自身培养模式。
(2)独木不成桥,双语师资有赖于梯队建设。鉴于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努力建立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龙头、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双语教学队伍。一方面,围绕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双语教学与研究中心,从制度上保障双语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等活动的定期组织,为双语教师交流教学体会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以精品课程建设或国际化合作办学为目标,规范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中各子课程的梯队建设,并注重专业教师与外语教师的合理搭配。
(3)双语师资只能诞生于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双语教师所需的学科知识、外语水平、教学方法等均离不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应抓住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机遇,使每位双语教师每学期有一门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如今每学期半门双语教学课程的实践,不利于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成果的巩固。
(4)双语师资的培养需要加强资金投入。近3年内应有计划地资助双语教学与研究中心成员参加留学预科学院“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IBTQ)”的课程培训、教育部“双语教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暑期集训或国内其他培训中心(如华东师范大学双语教育研究中心)的短期培训,有条件的可逐批选送双语教学与研究中心成员参加国际性会议或到国外进修。
三、学生因素分析
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课功底和外语能力等素质构件,也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基础。根据双语教学的阀限理论(the thresholds theory),双语教学的前提是要求学生的双语水平均达到中级层次,同时要求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力争达到高级层次。
就笔者参与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双语教学课程而言,并不存在“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难题,一则因为同期开设的还有两个 中文班,可供近300名学生选择;二则选择到双语班学习的逾百名学生大多是英语学习兴趣大、听说能力强的学生。与此不同的是,“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战略管理”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由于并没有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的高低采取分班制,结果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些外语基础比较好同时又对外语感兴趣的同学学习十分投入,而那些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对双语教学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有鉴于此,笔者在“博弈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除正常开设教学l班和教学2班(外语授课比例50%~60%)外,还特别针对未通过CET-4的68名学生,开设了教学3班(外语授课比例10%~30%)。此种分班制立足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定位,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学科损伤”。从最终的学生评教结果和专家评教结果看,此种分班制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支持和专家的一致肯定。 今后,随着自身素质构件的积累,在坚持“外文教材+外文板书”的原则下,笔者将进一步尝试该门课程的“三层次分班授课模式”,即细化双语教学班的层次,将教学1班的外语授课比例提高至80%左右,直至实现最终100%的纯英文授课目标,授课对象初步定为已通过CET-6的学生。
四、其他因素分析
1.外文教材。早期,学界一般都主张,双语教学应当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或国内影印版),认为“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学科知识,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而近年来,“双语教材的本土化”问题受到特别关注,如2005年,受教育部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专为中国双语教学定制的教材(首批为会计、金融和经济学三个专业系列,均由国内经验丰富的教师按照中国双语教学的要求改编)。笔者认为,从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来看,这些系列教材应该说更加适合于中国本科双语教学的实际。可以有效地避免单本原版教材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此外,因为本科教育段双语教学课程,大多集中在大三学年和大四上半年开设,而此时段恰恰是学生课业负担最重的时段,也是受考研、找工作等压力影响最大的时段。从学习效果来说,改编后的图书由于配有中文导读,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2.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在双语教学中大量采用图表、数字、幻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利用可视可听资料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双语教师(参与人之一)应在教学博弈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人之二)的积极性,通过案例和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博弈论课程实践中,笔者尝试性地设置了“20m小组课堂报告”环节,学生通过对“囚徒困境”、“智猴博弈”、“情侣博弈”、“猎人博弈”、“海盗分金”的情景模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终使得师生合作诚意、教学互动效果都远远超出了预期。
3.考核方式。首先加强平时考核。在博弈论课程实践中,笔者将平时成绩比重提高至50%:个人表现(含考勤部分,对其实施配额管理式请假制度)占30%,团队合作占20%。其次,在期末考试中,采取“英语试题+自由作答”的考核方式,扩充了学生策略集合中的元素,并通过收益值的变化来引导学生作出各自的理性选择,即评分时,中文答题以0.8系数加以修正,英文答题按照正常的评分标准,以此来激励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热情。
总之,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目标的界定、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方法的改革等诸多问题。当前,高校双语教学正处在教学改革进程中的第三个阶段,即系统论视角下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期与完善期。在此阶段,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各教学环节间的衔接问题,并处理好各子系统课程的协调问题,以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三合一”目标。
【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经管类课程为例论文】相关文章:
5.经管类研究生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58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