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逐渐成为增加粮食产量重要手段,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体系,本文将从粮食生产效率的研究历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和述评,最后指出未来努力方向。
【关键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绩,创造了用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中国奇迹,但中国粮食生产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通过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已不能实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提高粮食产量只能依靠技术,从1982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就开始强调要通过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来提高效益,直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仍然在强调技术支农的重要性,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提高粮食产量。近年来,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问题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研究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不仅能够全面掌握粮食生产现状,还能够明确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制约因素。本文将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一、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设定“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为主题,检索到期刊1189篇、硕博士论文1210篇(截止到2016年4月),历史地看,中国学者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程(如图1):第一阶段:1950-1994年,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萌芽期。尽管该时期横跨了44年,但仅发表了164篇论文,这一阶段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不够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和技术效率概念被引入粮食生产中或单纯的对某一项政府政策的解读,以定性分析为主。第二阶段:1995-2003年,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成长期。该时期9年的时间里发表论文251篇,年均28篇,是前44年年均论文数量的7倍,该时期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向简单的定量分析转变,如:苏基才(1996)运用边界生产函数探讨了测算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方法,用此法对广东省的粮食生产技术进行了测度,并提出了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建议。第三阶段:2004-2016年(3月),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的蓬勃发展期,该时期发表论文2445篇,占整个历程论文总数的85%以上,该时期基本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方法逐渐确定,研究视角逐渐从宏观向微观转移,研究逐渐细化深入,对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也进行了探讨。
二、主要研究内容
1、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在稳定的粮食生产过程中,粮食生产技术的效能得以发挥的程度就是我们要测算的技术效率。目前,大多数学者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的代表是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FA),最早出现上世纪70年代,由Meeusen(1977)、Aigner(1977)和Battesse(1977)三者几乎同时发表的相关论文为诞生标志。该方法将生产函数分为技术效率和随机前沿面两部分,技术效率反映实际产出与理想前沿产出之间的差距;而随机前沿面指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单位投入对应的最大产出或者不同产量对应的最小投入所形成的`边界线,位于边界线上的生产者是技术有效的,反之则无效。我国学者将此法广泛运用到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中,乔世君(2004)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情况;亢霞等(2005)利用1992-2002年样本数据,运用SFA方法测算了小麦等7种作物的技术效率和变动趋势,提出了提高这几种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效率的方法;范群芳等(2008)系统的对SFA在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进一步测算了全国31个省份1998-2005年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姚增福等(2010)利用该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步和损失进行了全面的估计;赵红雷(2011)对我国1995-2008年玉米主产区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全面反映了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孙昊(2014)利用2001-2010年小麦主产区的样本数据,对中国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进一步对技术变化趋势进行了描述。非参数方法的典型代表是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由Charnessetal于1978年基于“相对效率”概念提出,是一种线性规划模型,其原理是通过规划确定一个理想的生产前沿面,比较各个决策单元偏离生产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其有效性。李光金等(2002)系统研究了DEA模型在测算投入产出型技术效率中的应用,提出了同时基于投入和产出估计技术效率的DEA模型,对采用DEA方法测算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多将DEA多与其他模型结合使用,王千等(2010)将DEA和Malmquist指数结合使用,对河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全要素效率等进行了全面的测度;刘战伟(2011)运用同样的组合对我国欠发达地区1998-2009年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具体分析了欠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低下的原因;肖洪波(2012)年同样也用DEA结合Malmquist指数估计了我国2000-2009年我国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指出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由于DEA不像SFA可以直接进行无效率分析,因此学者将DEA与线性回归模型相结合使用,以分析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例如:薛龙等(2012)采用DEA方法测算了2000-201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用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单独运用DEA方法可以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从投入角度分析各要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姚倩茹(2014)运用DEA方法对江苏省2004-2011年小麦、中籼稻、粳稻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江苏农户投入要素过多而导致技术效率损失。2、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分析随着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研究视角逐步从宏观向微观转移,对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的研究也逐步的精细化,近年来研究集中在分析某个因素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上。张海鑫等(2012)从耕地细碎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安徽丘陵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得出了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提高的结论;马林静等(2014)利用全国30个省份样本数据重点考察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有利于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王琛等(2015)利用2001-2012年农业部对全国30个省份资本投入数据,分析了我国农业部门资本投入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彭代彦等(2016)利用200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三、结论与展望
纵观中国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历程,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经历了不同的研究发展阶段,研究内容逐渐深化、细致,测算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方法逐渐多元化,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的不同研究成果,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理论支持。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为了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各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两种;从研究内容上看,所属学者聚焦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上;研究范围上,既有立足于全国宏观范围的研究,也有立足于省、市、区域的小范围研究;既有对整体粮食进行的研究、也有对某一种粮食作物单独进行的研究;既有对影响粮食技术效率因素的整体探讨,也有对单独影响要素的研究。基于已有文献的比较可以发现,当前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当前研究内容的聚焦性明显,对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还有很多内容可供发掘。从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已经运用的方法是有限的,而且缺乏综合性,仍有很多适用的科学方法可供参考。在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角度虽然较为全面,但对全国范围的粮食生产进行分区域或者分省研究还不够完善,针对某一粮食种类及各种条件约束下的微观视角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
【参考文献】
[1]何枫等.SFA模型及在我国技术效率测算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2004(5)
[2]乔世君.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5)
[3]亢霞等.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4)
[4]范群芳等.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在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08(6)
[5]姚增福.我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技术效率进步与效率损失测度[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6)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5.行政效率论文
8.单摆研究的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9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