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校;绩效管理;投入—产出
一、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主线,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的弊端日渐显露,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发展,须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关系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学科建设综合实力水平的提高、科学研究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以及人才的培养。但是国家对高校的投入总是有限的,为了使高校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产生更好的效果,绩效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所谓绩效管理是组织在绩效目标的指引下,利用绩效信息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最终为实现高校目标的管理过程。开展绩效管理可以充分了解高校教育经费是否有效使用,相应的资源投入是否带来了应具有的产出效果,及时了解投入与产出的绩效状况,方便学校了解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进展程度,扬长避短,促进学校形成和强化成本管理意识、优化资源分配意识、服务学生意识、科学研究意识、服务社会意识,推动高校自身不断提高,不断改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办学效率。
二、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非盈利性组织,高校存在的使命不应以盈利为目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作为高校存在的使命,一直贯穿于高校发展的.始终。但我国高校体系庞大,组织层次、组织结构与组织类型较多,对绩效管理的水平要求较高。但是现行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高校财务将会计核算工作作为其工作的侧重,从而导致轻视绩效管理工作。“重核算,轻管理”导致高校决策能力不到位,财务相关工作进展缓慢,责任不清等现象。尤其是一些高校管理层希望在其任期内提高其“政绩”,争取超量的财政拨款或向银行借款,扩展学校的规模,至于其投入能否获得相应的产出,实现什么样的效益,则不在他们考虑的范畴。这就导致高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负债累累、投资回报率低等低效的产出。这种不以高校大局为重的投资理念必然不利于高校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现行高校普遍存在投入与产出不匹配,产出偏低的现象。首先,我国高校硬件设施投入比例较大,在短时间内,产出效果不能及时呈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制约高校绩效管理的瓶颈之一。其次,高校的产出不能用企业产出指标来衡量,企业产出可直接用货币和一系列经济指标反映,但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组织,仅用经济定量指标不能完全反映高校的绩效水平,需要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正是由于产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绩效管理的难度,这也正是高校忽视绩效管理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
针对高校管理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可基于“投入、产出”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通过对高校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分析,包括高校的职能、目标等使命,为了全面反映高等学校投入、产出的关系,可将高等学校投入(见表1)划分为三大要素,分别为人力投入、物力投入、财力投入,在产出方面(见表2)划分为五大要素,即为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教学水平、社会服务,最终通过效益指标(见表3)对投入—产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分别为资产效率指标、财务效率指标、科研效益指标、教学效益指标、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指标六个方面,对高校的产出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投入的最终效果,在掌握自身薄弱环节的同时,加强学校自身的管理。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逐步转到内涵发展、教学质量提升上来。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如何用好钱,管好钱成为高校关注的问题,绩效管理是促进高校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是争取全面提高整体质量,稳定发展规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展绩效管理是促进学校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指标引导高校注重效益,提升质量,引导高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以较小的投入换取较大的产出,即“过程”和“结果”兼顾的管理模式,从而形成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局面,引导高校立足自身,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1]宋丽平.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财会月刊(理论),2006(3)
[2]胡燕红.高等学校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研究.现代国企研究,2015(2)
[3]祁占勇.高等学校绩效管理的本质特征及其价值取向.教育研究,2013(2)
[4]课题组.2012年高校绩效评价研究报告.教育研究,2013(10)
【高校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8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