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作家、“近代环保之父” 奥尔多·利奥波德创作的一则随笔,揭示了在人类的愚蠢下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自然破坏和生存危机,发人深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接下来的一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四至九段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2】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
读了《像山那样思考》,我知道虽然在我们人类看来,山什么都不会想,但山也有他的“思考”。
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取之,用之。地球对我们的奉献,真是太大了。
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地球,我们踩的是地球的身体。难道它就不痛吗?难道它就没有思想吗?答案是它有。对于父母我们需要感恩。对于社会我们需要感恩。对于跟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我们更要感恩。
但现在,我们人类不仅不感恩,反而做出过份的行为。乱砍滥伐,大量取石油,煤碳等,地球的身体器官。它的身体被严重伤害了。
其实,地球它也并没要求我们报答。可是地球心想:如果不给你们一点小小的惩罚,你们是不知道要保护我。于是,大地震,台风,海啸频繁发生。大地震要夺走几万人的性命,台风也能造成巨大灾难。
山或许只会对幼狼感到遗憾,可地球却不会坐以待毙。
我们现在提倡精神文化;
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感恩社会的塑造之恩;
要感恩祖国的保护之恩;
可是,谁又去感恩地球。地球之恩,无以为报,感恩地球,就不会有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
懂得感恩可以让父母欢心。
懂得感恩可以让社会发展。
懂得感恩可以让祖国强大。
那懂得感恩可以让地球变得平静,就像《像山那样思考》一样,任何物种都有他生存环境,生存的必要。地球也是一样。
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地球吧。
【3】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
我现在想,正想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样那一座山海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呵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用机器、选票和美金的是我们。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送这一点去衡量成就,似乎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眼前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也许,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这个世界是救星的荒野。大概这也是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
自然有自己的大智慧,亿万年来,它调动着世界万物依照它制定的“规律”生息繁衍,而人类却自以为是万物之灵,一心想让自然为我所用,甚至不惜破坏基本的“规律”听,山谷间回荡着狼的哀嚎就是人类践踏“规则”的实证。
“狼——鹿——草“这条食物链被折断,当你再次面对一棵草、一株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提醒自己:像山那样思考。
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声音的何止是群山?试想,占据地球3/4面积的海洋,面对人类的所作所为,又会思考些什么呢
【4】像山那样思考读后感
前不久,听了一节观摩课,课题为《像山那样思考》。之后,思虑再三,总感觉有些话要说,有对这篇课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也有对这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评判。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理顺文章的行文思路,涵咏作者对山、狼、鹿、牧牛人、猎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持的观点态度,研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表达技巧,理会作者呼唤生态平衡的创作主旨。
从教学设计的层面考虑,正如教者在课后的自述,“文章不太好懂,因为学生不太能理解山怎么会有思考”。于是,教者就用心地设计了以上四个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学习和交流。
从教学实施效果来看,对于文章的行文思路,学生基本能够独自理顺,但是到了本文的重点、难点突破环节——作者对山、狼、鹿、牧牛人、猎人、自己的观点态度,学生的把握就有了难度,问题的理解更多是在教师的帮助甚至提示下完成的。
客观地讲,正是基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担忧,教者力争以最简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最核心的内容,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学结果是学生更多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在没有深入、有效“觅食”的前提下,接受了教师几经“咀嚼”之后的食品,其营养价值可想而知。在这里,学生被漠视甚至无视了。不用谈文章蕴含的人文素养,就是应试层面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与学生擦肩而过,这样的教学怎能有效乃至高效呢?
前几年,人们在呼唤生态教学;近几年又倡导有效教学,但是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并未得到跃升。今天,我要说,《像山那样思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颇有启示,我们需要用山那样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和指引我们的教学。
一、山是沉稳的
山没有因为狼群“深沉的、骄傲的”嗥叫而变色,它静默地让其“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也没有因为狼群对鹿、牛等生物的捕杀而失去耐心,给予无视它存在的惩罚。它默默承受着凄厉的嗥叫声,它默默地注视着狼群与鹿、牛等弱势群体之间的厮杀……光阴嬗变,云卷云舒,山始终没有改变它的沉稳和缄默。
对照我们的教学,这里多了许多急进、浮躁,少了些许沉稳、缄默。人们常说,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这话有道理,但必须明白这个积累最终必须是由学生独自完成的。就以这篇课文为例,它是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宣扬环境伦理的一篇随笔散文,它需要学生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反复揣摩其写作意蕴。但是,不少语文教师往往是在预设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名义上是引导学生把握其写作主旨,实际上是讲授创作宗旨。这样,学生的独立阅读空间被侵占,独立阅读的权力被无声却无情地掠夺。现在回想,我们多少课就是这样上的。在这样的课堂里,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我们粗暴地却又有所矫饰地演出着。虽然也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交流,但归根到底都是没能沉得住气,没能让学生真正开展自主、探究性阅读。我们经常惊诧:为什么全国各地高考文学类阅读的平均分连年低位运行?实际上,教师在课堂上对待学生阅读行为的不沉稳何尝不是主因啊。
二、山是宽容的
在山的怀抱里,每天都由狼演绎着“动乱”事件,有时在深夜里它还会叨扰山的休息。驮马会被它袭击,发出嘶鸣声;岩石会因为它的奔跑到处翻滚,发出嘎啦声;小鹿会因为它的追捕,发出砰砰的逃跑声……但是,山表现出极度的宽容之心,它没有赶走狼,任由其在这里繁衍生息。
面对山的宽容,恐怕我们不少人会汗颜。事实上,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大多是假想学生能够完成各个预设问题的。先不谈这些预设问题是否妥当,就从学生没能出现预期的反应时教者的态度来看,绝大多数教师的瞬间表现都是诧异、不可容忍的。如果经由教师再次甚或多次点拨、提示之后,学生的回答依然偏离预设答案,不少教师容易表现出极不耐烦的姿态。这时,他们的反应要么是横加指责,要么是直接展示答案。在这一节观摩课中,因为课的性质,在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创作主旨把握不准之时,教者没有指责学生,而是采取了直接呈现答案的方式。人们常讲,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教学中,当我们放弃预设的课时、预设的答案,以更多、更大的宽容之心,耐心引导学生细加揣摩文本,一步一步地加深文本理解,进而形成各类文体相对固定的阅读范式,这样的阅读效果必然好得多。社会发展迅猛,可谓瞬息万变,这就要求社会未来的主人——学生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为此,语文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等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宽容心、耐心,学生怎么可能把问题思考得精深而又宽广呢?
三、山是睿智的
它不仅以其沉稳和宽容默默关注着狼以及鹿、牛等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还以睿智的方式告诉人们人为破坏生物斗争法则的恶果:山林退化,鹿群和艾蒿丛一起死去,牛群减少,沙尘暴侵袭……它在以自己无言但可见的方式昭示人们不能因片面追求太多的安全而产生长远的危险,不能一味追求物质的丰厚而忽略对生态平衡的保护。它在无言地倾诉,在让人们在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恶果面前反思、忏悔。
反思当下,能像山一样睿智的教师不多。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对学生的尊重缺失,更谈不上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激励。我们习惯于任务式教学,潜意识地以为:只要完成授课任务就万事大吉。至于学生能否接受,接受得怎样考虑甚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事实上,我们就是没有具备山那样的襟怀和睿智,没有让学生自主发现课文文本隐含的问题,往往以主导的姿态帮助学生分析一个个问题,然后自以为是地认为问题解决了。至于一次次考试阅读理解的失利,少有教师反思,更多是简单而无理地归咎为学生素质差,甚或滑稽地咏叹:“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真正睿智的教师应该知道,多让学生自主尝试阅读,哪怕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离谱,教师都要不急不忙,缓缓点出其理解方向的谬误,鼓励其再一次变换角度品读文本。更重要的是,睿智的教师应该诱导学生学会反思,在错误中反思,在正确中反思。有人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借用一下,说“学生的成长=经验+反思”又何尝不对呢?当学生学会了在阅读实践基础上的不断反思,各类文体的斯芬克斯阅读之谜自然会轻易解开,应对各类阅读类考试题目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山无言,但它极具智慧,以其沉稳和宽容讲述着山里的生态故事。“我”不幸,不幸成为与牧牛人、猎人一类的人,破坏着山里的动态平衡;为此,“我”忏悔,反思,呼告。我有幸,有幸读到这篇文章,观摩到这一节课,使我对语文生态教学有了直观的、触动灵魂的感悟。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7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