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职教观理论
由于职业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占据着越来越多的角色,使得在大职教观的背景下出现职业教育定位不合理现象。特别是作为大职教观下通过职业学校与现代生产技术联系在一起,将本国的特色产业技术融入到职业学校中,从而使得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在大职教观理念下,职业教育针对的是国家的一些高科技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需要学校要根据劳务市场就业的情况和需求的人才及时地作出调整,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会在大职教观下可持续发展[2]。近年来,许多职教理念与实践的工作者都在不停地探索大职教观理念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也提出了不少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建议和措施。这些建议大部分集中在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教学条件和专业设置等方面,但这些措施似乎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帮助甚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如何结合职教与劳动力市场发展方向和趋势来及时地调整职业教育体系[3]。职业技术教育以劳动力为载体,通过劳动力培训,把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等转移到劳动力身上。劳动力接受培训后,通过社会就业机制,被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结合。劳动力进行劳动,把储存在他们身上的知识、技能使用出来,产生出经济效益,发挥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功能。这是工业发达经济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第二产业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功能发挥的主要机制。下面,再来看看农村职教经济功能发挥的机制[4]。目前,国际社会习惯地把“职业教育”理解为“职业和技术的教育与训练”,它包括:以在校生为主要对象的职业准备教育,其中有普通学校的“职业基础教育”与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岗位培训;以及以失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再就业培训[5]。就职教形式而言,包括学校本位的职教模式、企业本位的职教模式、社会本位的职教模式以及“学校一企业”综合模式。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深人人心,职业教育成了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就业培训———岗位培训———晋级/转业/再就业培训。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大职业教育观”。在大职业教育观下,职业教育要依据这一规律正确地进行专业配置和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而当前职业教育是建立在初中毕业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在这种模式下对学生过早分流而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初中生还处在对社会懵懂的阶段,让他们过早的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而接触社会,这样不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过早的将自己的职业定型,这样会限制和约束到初中生的思维和处事理念,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之处正是在于,前者是主要在于专,职业性,专业型,后者在于全,全面性,综合型。这是社会所需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都是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说职业教育就是一线员工,而普通教育就是管理层,这是一种误导。职业教育在大职教观理念下发展越来越完善,但这还要时间来对职业教育中的一些弊病进行调整和改革。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提高,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正在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毕业生要具有更深厚和更广泛的文化基础理念知识,同时在大职教观下,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矛盾,两者之间不能取其一而断其二,两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理论的实践是不永恒的,职业教育除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外,更需要对其文化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质量,才不会影响到学生将来毕业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职业场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此外,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优越,自然也会给现代生活带来更多的高质量、高品质的理念,面对这些职业教育就更要注重学生除了职业知识以外的文化理论知识,才能够可持续发展[7]。职业技术教育在大职教观视野下主要通过有针对性地一系列相互衔接的一地构成完整机制来实现,这一机制的动作不仅仅与每一环节有关,更需要每一环节影响相结合。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职业的需求存在大量劳动力市场中,基于此,不同学生的.能力表现有早晚之分,有些学生的学术能力在初中阶段没有表现出来,到高中阶段才表现出来;同时也可能有些学生,最初表现出较高的学术能力,到后期却不能跟上学校的教学。这就需要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个职业探索的机会。分轨制模式很难实现这一职能,因为它通过一定的选择机制对学生分流后,学生往往很难重新选择。虽然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建立某种机制,允许有的学生从一类学校转到另一类学校,但事实上,由于不同学校的课程差别很大,学生要转学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教育浪费、人才损失。
三、大职教观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一)政策支持与经费体系层面
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职后的发展前景,是职教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他就提出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受训者找不到工作;只有当受训者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职业教育。否则,即使培养出的“合格人才”能达到某个技术等级,若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只能说是失败。因此,他认为,对职教来说,“就业需求”是第一位的,“技术目标”是第二位的。福斯特把所培训的“合格人才”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称之为“技术浪费”,并指出应把这种“技术浪费”列为职教计划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他提出,开展职教不能只考虑“技术目标”,只有在就业的前提下再考虑技术要求,才能避免上述职教“技术浪费”现象的发生并减少失业[9]。由于职业教育不仅在就业前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也有在再就业后进行职业技术再培训,这就需要国家政策进行支持。社会要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对这些职业教育进行规范,对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进行正确的引导,除了在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还要针对社会工作人员,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再学习,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术能力,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工作的发展。学校的职教课程并不能影响学生的职业志愿(影响学生职业志愿的是学生对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的看法);学校的职教并不能减轻社会的失业状况,反而加重就业危机;这就是因为职校毕业生比普通学校毕业生更难找到高薪工作,而且许多职校毕业生选择了与其所受培训无关的工作,造成了“技术浪费”。因此,就结果而言,福斯特认为职业学校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职业学校是一种“谬误”;所以他主张发展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职业教育,即私营企业的内部培训。福斯特的这些反主流派观点,尽管在当时未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组织的应有重视,但在国际学术界却引发了一场长达几十年之久的大论战。学校里校长、教师间形成了一种上下级关系,官本位思想在学校同校存在。这种管理方式对教育有其不足之处。让全体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建立科学全理的教学管理机制,成立由教师、学生、教育专家、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健全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使广大教师能够以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评议、竞争上岗制度、协商对话制度、家长联席会、学生代表会等,让广大教师学生都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职责和作用,让管理服务于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7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