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面临严峻考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跨入新世纪后,生源数量减少,而普通大学连年扩招,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很多方面基础下滑严重,而《电工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数学基础、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较高,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学生听不懂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导致对课堂教学越来越没有兴趣、提不起精神,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是老师在上面讲,除占极少数的“好学生”努力坚持外,大部分学生睡觉、看课外书、甚至嬉闹,这种局面我想用老师、学生“两败俱伤”来形容也不算过分。
2、社会需求驱使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多年来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映实践动手能力薄弱,而用人单位在专业方面往往首先要求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其次才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很多时候动手能力决定着是否满足岗位要求,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则可能更多的是影响将来的发展。近些年就业竞争很激烈,企业希望新员工不需要培训或者更少的培训就能上岗,也就是有人提出了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零距离衔接的要求,尽管这种提法存在争议,但是从企业追求效益的角度考虑也很自然,也就是说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在何方
1、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将大学课程教学模式简化并应用到中等职业教育中,这种现象有其历史性,也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基层岗位工作需要大量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而且还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中、高级劳动者。在这种形势下,担负着培养中高级技能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显然不能继续延用普通教育培养学术性和工程型人才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已经有人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明确了职教与普教的培养目标有本质的区别:普教培养的是学术性和工程型的人才,而职教培养的是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二者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的不同,戴士弘教授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中将普教的大学阶段课程教学归纳为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而职业教育则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这些都为我们指明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2、《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首先,《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要打破知识体系的观念。一直以来大家对教学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也有一些收获,但是我认为这些尝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可能会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课时,简化理论知识,但是这种改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电工技术基础》教学重理论(不等于轻实践)的思想,我认为这将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理论知识的教学应该本着为后续课打基础为目的,以够用为原则。其次,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极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我们的学生不仅仅是数学基础、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而且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老师讲课没有兴趣、缺乏耐心、缺乏信心、厌学等等这样一些特征。经常跟学生接触不难发现很多课堂上“不听讲、不听话”的学生在课下有礼貌、懂规矩,简直判若两人,我想课上课下学生反差极大的`表现反映出学生并非没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课堂上表现差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对这些学生不适用,没有激发这些学生们的兴趣,因为我们明白:兴趣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另外《电工技术基础》一般在一年级开设,学生在低年级阶段不单单是学习专注度不够、理解力较弱,还有逆反心理特征,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地方。
三、《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本人从事《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多年,教学过程中亦不断地摸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结合以上的分析对《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从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筛选、内容编排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探索。
1、教学模式:以实验实训为主、理论知识学习为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讲解为辅。从根本上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抓住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教学过程主要安排在实验实训室进行,训练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不单独讲解理论知识,而是将其渗透在项目训练中。比如万用表使用项目,一方面训练同学们正确使用万用表,另一方面将欧姆定律、电阻串并联等理论知识渗透到项目中。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出理论知识,老师的工作重点是设计课程内容,辅导学生操作,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方法:理论知识的教学避免抽象的讲解,尽量投其所好。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投其所好是激发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一般是低年级开设,我校五年制高职是在一年级开设本课程,前面已提到此阶段学生的一些特征,所以课程的趣味性对他们很重要。比如在学习电感元件特性时让他们搭建电感与灯泡串联电路,观察电路接通时灯泡亮度变化学习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的特性,同学们对灯泡亮度变化这种现象颇感兴趣(发现有同学偷偷拿出手机拍摄此过程),再借助一些问题进行引导使同学们对这个抽象特性留下较具体、形象的理解。用比喻是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的又一方法,对电容元件的电容值C、极板上电量Q与电容两端电压U三者之间关系我是用容器充气作为比喻进行的讲解,将电容值C比喻成容器的容积,极板上电量Q比喻成容器中冲入的气体量,电容两端电压U比喻成容器中的气压,虽然没有借助实践手段但同学们还是很快理解了电容值C、极板上电量Q与电容两端电压U三者之间关系。再比如学习万用表的使用时,同学们会用万用表随意测量身边的物品,对此好奇心老师如果不是制止而是鼓励、引导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要求同学们按自己的喜好测量,只是要把测量情况填入表格,再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诸如被测物品导电性能、人体电阻与耐压关系等常识性内容。这样让学生的兴致带领学生迈入课程的门槛并使学习变得比较轻松愉跃。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除非涉及安全问题尽量避免采取严令禁止的命令式教学,否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造成打击,引导是非常好的选择。
3、内容的筛选、编排。
1)打破知识体系的观念。在过去的几届《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我们已经根据自动化技术和机电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的情况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电机变压器知识并入电机课中集中学习,本课程则定位成主要为后续课程打基础。本学期对教学内容进一步调整,以够用为原则,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对电路部分理论知识进行简化,磁路部分理论知识调整为学习电感、电容元件构造、原理、特性及应用等基础知识。
2)步步为营。在内容编排时,难易程度值得仔细考虑,尤其是难度不能过大,否则学生学不会,老师也会很累,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将学生能力的训练划分等级,从易到难,逐渐增加训练内容的复杂程度。一、二年级还处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阶段,训练方式以模仿、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和分组协作完成为主。训练内容则从基础开始,比如检查电路是否形成通路刚开始只是检查一根导线或者是一个元件,再慢慢增加线路的组成;再如,训练同学们读图的能力,先是按图连接非常基本的电路,再加大电路图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反向训练,即先按老师的要求连接好电路,再绘制电路图,经过长期训练,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结束语
以上所述《电工技术基础》的教学模式是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之谈,虽然并不系统,但是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响来看确实合理有效,今后对《电工技术基础》的教学探索我认为从学习兴趣方面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可以更多借助多媒体手段,从应用角度一方面可以对毕业生做一些跟踪调查,另一方面走访企业明确社会需求,为内容编排寻求依据。
【电工职教模式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049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