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善论中的德育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向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实现完美人格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从“开端”走向“成德”,这其中对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关键。为此孟子提出一系列德育思想。
首先,从挖掘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求其放心”的思想。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人都有善心,人们却意识不到向内求,找回自己的善心,这是件悲哀的事情。人们把鸡狗丢了,都懂得找回来,而善心丢失了,却不懂寻找。这就是说人们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把最珍贵的东西丢失。在孟子看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精此仁义就是最大的学问。
其次,从养护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存心”和“熟之”的思想。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不同于禽兽的差别其实就那么一点(人有善心),普通人把自己的善心丢掉了,而能够保持善心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孟子又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与庶人本是同类,君子之所以高于庶人,只是因为君子善于保持自己的善心。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心,道德高尚的人保持了自己纯然的善心,所以称为大人,保存不好就是庶人、小人。
在存养的同时,人的善心还需要成熟。孟子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是种子当中质地最好的,但五谷如果只种不熟,不如次米和稗子。仁心如果只有端倪,没有达到成熟,同样不能成全大事。这即是说,善心一定要发育到完满的状态,才可以充分实现其价值。
第三,从扩充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扩而充之”的思想。孟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是说要把四端“推广,而充满其本然之量”。人如果能把本有的善心发扬光大,拥有四海之大的疆域,也能保其平安;人如果不能把本有的善心扩充,就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侍奉好。归结起来就是说,人们要保持自己内在的本然善心,并让它发扬光大,真正展示和发挥“推己及人”的价值。这是孟子性善论思想中推演出来的德育思想的最终结果。
二、性善论对现代教育的借鉴
孟子的性善论中及其德育思想系统地阐释了完美人格培养的重点所在。他的这一思想被后世儒者不断继承、诠释、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但它依然熠熠生辉,对现代教育提供多重借鉴。首先,孟子性善论将完美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目标,这告诫我们教育要以德育为先。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完美人格的可能性,为此提供了一系列的德育思想。一个社会只有每个个体的人格是健康的,社会才会是有序的、和谐的.。如果一个社会只注重强化技能教育,而忽略道德教化,那么,这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必然产生诸多问题,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挺立的个体人格作支撑,就不会有挺立的民族精神。所以,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健康人格的人为目的的,离开这样一个前提,教育其实就偏离了其应有的方向。这是我们当今教育必须要反思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次,孟子性善论提示我们要贯彻教育公平的原则。教育公平虽然是后世的说法,但在孟子“性善论”中早已包涵此意。他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说法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被公平地对待和培养。
大致说来教育公平应该包括,
第一是教育政策的公平;
第二是教育机会的公平;
第三是教育资源的公平。
在我国,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问题。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在大城市里,农民工的子女很难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权利去享受平等的教育。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为所有的孩子们提供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解决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最后,孟子性善论为受教育者确立了对“圣贤”理想的精神追求。孟子性善论被后世儒者不断完善与诠释,以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为依据,儒家确立了“圣贤”的精神追求。从北宋理学兴起到南宋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之后在元明清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里,张载的“民胞物与”,程颢的“仁者,万物一体”,朱熹的“天理”,王阳明的“致良知”,无一不包含着对人性“善”的最大诠释,而对“圣贤”理想的追求也成为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和精神归宿。由此拓展,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引人为善,信仰“良知”的导向,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心灵的归宿。在倡导文化复兴的今天,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以及民众信仰的问题也是必须深入思考的内容。
【浅谈性善论德育论文】相关文章:
1.韩愈的性善论
2.德育论文精选
3.小学德育论文
4.生活德育论文
5.优选德育论文
7.大学德育论文题目
8.德育论文好题目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048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