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源自哲学上的快乐论。快乐作为种幸福的观点,在当代幸福感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快乐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是由主观快乐构成的。他们倾向于关注广义上的快乐,重视人们对于生活事件的判断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体验。在快乐主义心理学中,快乐与幸福是等同的概念。
所谓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们根据内在的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的种整体性评估,是人们对生活中不同方面的满意度的全面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的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包括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而消极情感越少,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强烈。
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涉猎范围十分广泛,既强调对于临床病理状态的考察,也注重对于人们长期幸福感水平差异的研究。但需要指出的是,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将幸福感等同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具有还原论和简单化的倾向,不能反映幸福感的全部内容和整体面貌;其次,将幸福感定义为对过去和当前生活的评价,忽视幸福感的未来特性,个体感到幸福不仅是因为过去和当前的生活经历,更因为接近未来的目标或看到未来的希望;再次,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指标过于简单,只涉及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三方面的内容,很难全面、准确的对幸福感进行测量,也不能满足研究和实践的需要;最后,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评价过于倚重个体的主观感受,而忽视客观指标在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正是由于主观幸福感存在的种种弊端和局限,有心理学家提出自理幸福感的概念。
2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实现论的基础上的,主张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对情感的评估并不能准确的回答幸福的涵义。所谓心理幸福感就是指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成就和自我潜能的.实现。心理幸福感包括六个维度,即自我接纳、环境掌控、积极关系、生活目标、个人成长和自主性,每个维度都表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是个体努力发挥潜能和实现才能的过程。
3.社会幸福感
同心理幸福感样,社会幸福感也是建立在实现论的基础之上。社会幸福感的研究最初是源于社会混乱与社会疏离问题的出现。所谓社会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社会幸福感主要包括社会整合、社会贡献、社会和谐、社会实现和社会认同五个维度。
概括地讲,社会幸福感在研究取向上坚持幸福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取决于个人机能的实现对于他人或社会来讲是否产生意义或价值,这种意义或价值具体体现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展现他们的积极的社会机能。社会幸福感将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作为主要目标,强调个体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从个体的社会价值、社会贡献和良好的社会存在等方面来诠释幸福。
4.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
为深入讨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进行大量实证研究。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进行析,结果发现心理幸福感在自我接纳、环境掌控两个维度上同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两个维度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而心理幸福感的其他四个维度(积极关系、生活目标、个人成长和自主性)则与主观幸福感呈现种相关较弱的混合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结构关系进行重新的拟合,并得出两者的理想结构模型,认为两者是积极心理机能的两个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的方面。Waterman A.S.则是采用实证的方法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合二为,并将新的结构命名为实现幸福感在对美国中年人进行的次健康调查中,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进行结构整合,将整合后的理论模型命名为积极心理健康,认为是一种完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没有心理疾病并且能够实现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全面繁荣。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关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于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证研究较少。总的看来,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虽然在概念意蕴上是独立的,在个体经验上是分离的,但在结构上三者之间却可能存在着相互关联,幸福感是否是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即包含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层次或维度,还需要进步的论证。
【浅析心理学视野下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变迁论文】相关文章:
3.关于幸福感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040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