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MOOC看教育技术的局限性
MOOC(大规模网络课程)的出现,使得多人相信,未来所有的大学教育都面临彻底的变革,现代科技真正解放了教师与学生,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若是冷静地思考这一新的教学技术,我们会发现,它在教育方面所能做到的事情,其实非常有限。两年前,网络公开课堂曾盛行一时。由于公开课堂的高质量、全免费、易获取的特点,很多人争先恐后地体验那来自国际顶尖大学里的神秘讲座,可是,许多人在网络课程中学习了一两个星期之后,从此再也没去拜访过。究其原因,一是资源来得太容易,人们根本不会珍惜;二是网络课堂与实际课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式,一个是虚拟的,另一个是真实的,即使是用现代技术将真实的课堂完全逼真地呈现出来,它终究是一种技术效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完全是另一种心态;三是时间与场景发生了改变,在新的时空里再现过去的信息,信息本身已经有了本质不同,它被加入了各种与原始信息无关的东西,如录制角度、拍摄效果、声音处理、播放情境、现场环境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结果。西方的教育评论家看到:“有人认为,教育必须是由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这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基础,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基础不再稳定。在丹尼尔看来,它代表了一种非常狭隘的、建立在信息‘传递’基础上的学习观,它不重视学习者的思考和自我实现。”MOOC的应用原理和网络公开课堂一样,只是加入了互动环节和一些更便捷的功能,使上课方式与真实课堂更接近而已。无论是公开课堂的支持者,还是MOOC的支持者,只要他们以此为依据而预测未来的学校即将消亡,那么,他们所理解的教育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所以教育可以被浓缩成一堂课。这种逻辑将一项复杂的、综合的教育活动过度简单化了,可以被认为是解构主义思想的一个误用,它将人与知识和环境之间割裂开来。知识的传授以及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仅仅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在此以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互动、不经意而偶然接触的事情、多种多样的季节里所出现迥异的心情以及由这种心情所带来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对个人思维和情感的影响等等,其中没有哪一种情况不对个人人格及认知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所综合起来的结果,才是教育的结果,而现代科技在这些方面是无能力的。因而,“直到今天,英国牛津、剑桥以及另外许多英国大学的教学过程的核心,依旧是与学生个人与导师面对面地进行,依旧注重陶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罗列事实”。
二、教育科技的两难困境
“技术的进步已经在某些地方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将来还可能产生过剩。所有这一切都为实现公平创造了条件。但是这种技术进步也是产生不公平、彼此疏远和暴政的根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是说。我们已然看到,教育技术的进步,给高等教育带来诸多两难困境。例如实力雄厚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而一般学校与他们的差距就会更大,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国家投资教育的压力在总体上也会更大;教育技术实现了远程教学,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教育本来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是教师、学生、情境等在各种条件下的互动而导致的结果,现在越来越趋向简单化,成为简单的知识呈现;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会更大,一些地方连基本的教室都难以建立,而在另一些富裕的国家里已经可以舒适地坐在家里享受远程教育所带来的便利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解放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影响到人们判断力的形成、自我探索精神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因为大量的虚拟信息要么是经过筛选的,要么是非常随意的,信息质量的低劣和来源方式无形中对个人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科技的进步使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少,他们所了解的信息有时会超过一个成年人。普通教育方式很难再激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即使为他们提供最完善的技术环境,他们也可能会由于缺乏自我学习动力而置之不理。不仅青少年如此,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更加普遍。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本可以成为极好的学习工具,然而,绝大部分人都将它当成了一个娱乐工具。为尽量减少现代网络在大学中的危害,很多高校还采取了按时熄灯、断网的强制手段来督促大学生,但是,这种方式最多只能让学生节制上网娱乐,却不能使他们主动学习。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现之后,这种强制性管理方法对于限制学生上网娱乐的行为根本无能为力。教育技术除了会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影响之外,在课堂之外———学校这一大环境中同样产生影响,一个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就是,科技革命迫使教育伦理与价值标准持续改变。比如运用现代科技来管理教师和学生,可能会有助于使师生更加遵守规定,但也会由于限制了师生自由而招致不满;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距离疏远并导致人情味淡薄,好教师的标准莫衷一是;教育科技使教育本身的内涵变得不同,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再适用于描述今天的教育,很多教育观甚至开始颠倒这种思维,教育者要成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也将变为教育者的教育者。
三、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育
在现代大学中,教育技术在很多方面被教师所误用,由此产生一种“唯技术”倾向,即一旦离开了教育技术,就无法进行教学。这种现象似乎说明,在课堂上,教师反而成了教育技术的辅助。唯技术倾向已然将教育技术看成了一种目标,而不是一种手段。这种倾向的深远影响在于,科技占据教育活动的核心逐渐改变了教育者的教育思维———用技术可以代替人来教育。事实上,这种影响已经在某些教育活动中发生了。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在很多大学的课堂里,一些教师为了应付公共课程,将自己的讲话录制成视频,然后每次上课时就让一个学生按时点名,按时播放,借助现代教育科技一劳永逸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任何形式的教育,只要是属于正常的教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有其不变的一个本质。这个本质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教育是使人成长为文明人并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关键活动,其能做到的就是动物所做不到的。人类由于有了可以使所有活动统一起来的条件,才有了文明的出现,这种条件便是人与动物在行为能力方面出现分离的标志。毫无疑问,教育活动是创设这种条件的原因。根据文化教育学的观点,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正是由于人类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它在帮助个人自然性生长的同时,也在引导个人成为社会历史中的一部分。所以,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而是个体人格以及思维情感的全面完善,这个特征也是自古以来一切教育的共性,它是通过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普利瓦迪尔(Privateer)评论高等教育迄今为止一直由“各种再生产技术”主宰并“以传播重复性知识”为特征。这种观点其实就指出了教育技术的根本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934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