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2014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将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改善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任务。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由此可见,通过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使职业教育获得良好的社会认可和更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取发展良机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形成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职业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不仅促使职业教育的参与者、管理者在观念层面形成质量意识、质量追求以及质量自律的精神,而且促使社会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等保障职业教育质量机制的不断完善,对于全面改善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内涵的解析
1.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①之所以诞生这一概念,是由于工商业界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逐步意识到唯有不断提升服务和产品质量方能获得优势,由此也促使社会各界关注企业质量文化。对质量文化概念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周叶等人认为:质量文化是以质量价值观念为核心,在企业与社会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关于质量问题的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取向、行为准则、企业制度与环境等多方面内容。②刘乐民认为:质量文化是以质量为中心,基于物质文化基础之上的质量规范、质量改进精神、质量意识等各类精神文化活动的总和。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将质量文化理解为企业和社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自觉认知并逐步形成的关于质量目标、质量监控行为、质量观念等方面的“认同感”.③具体可分为物质层面(科学技术与水平、财富数量、人力资源状况等)、行为层面(管理奖惩模式、科学技术应用模式、人力资源的分配与评估模式)、制度层面(法律体系、奖惩制度、标准化与规范体系等)和精神层面(维护社会质量文化的权威、追求社会效益等)四个部分。其中,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具有较高的易觉察性,属于质量文化中的浅层内容;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具有不易觉察性,是质量文化较高层面的内容。
2.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近年来,伴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日益关注职业教育质量问题。如何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强化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和个体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重点。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有助于职业教育跳出教育圈,科学借鉴社会和企业在提升质量方面的成功经验。职业教育质量文化,是指职业教育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自觉形成的关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价值观、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及传统习惯等内容的总和。质量文化自身的层次性也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的结构起点。由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的四个层面依次为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物质层面(见图1)。
第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物质文化,营造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物质文化环境,具体包括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经费支持、师资队伍、教学实训条件、社会环境的支持体系等,从而形成塑造现代职业教育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坚实的基础。
第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行为文化,形成各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质量改善的局面,具体包括各种管理和奖惩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人才培养与评价模式、经费分配与效果评估模式、领导决策行为、群体对于计划的落实等。
第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文化,促使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过程的规范化、有效性,具体包括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教师准入制度、各级各类法律制度、质量管理预评估制度等。
第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精神文化,形成全社会关注职业教育质量的价值理念,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人才培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良好工作作风等注重质量提升的价值认知观念和自觉意识。
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的价值功能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社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树立“质量至上”的价值理念、开展高质量管理活动与实践的基础,这对于培养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各类型、各层次人才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有助于调动从顶层设计的管理者到一线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凝聚各方力量、汇集各方智慧助力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的最终形成。因此,职业教育质量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功能:
1.明确发展导向,为质量提升树立行动指南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的构建关键是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价值观,促使职业教育发展的合规律性、合要求性。职业教育本质上作为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规律和办学规律,即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和办学过程中的开放性。职业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便是指导职业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囿于普通教育的基本发展模式,造成人才结构、规格与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促使职业教育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选拔等环节凸显实践特色。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形成符合工作实际环境的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造仿真培养环境,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真实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进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人才规格与市场实际需求的匹配度。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是促使职业教育遵从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加强校企合作的办学规律,通过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积极合作,实现社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学实训基地完善、培养计划制订、学科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同时,促使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更符合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办学规律,凸显职业教育自身特色。
2.凝聚内外力量,为质量提升汇聚各方优势
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社会企业的积极合作,及时将市场的实际需求转化为职业教育的办学风向标,从而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提供的服务与市场实际需求的吻合度。职业教育外部的管理者、决策者、社会企业逐步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设计、提升措施实施、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的全过程,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开放性特征,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发展视角借鉴的扩跨界性与评价机制的外部参与性。对于职业教育内部来说,有助于职业院校内部形成“质量至上”的价值观念,在职业院校质量目标制定、质量过程监控机制、质量结果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以校领导为引导,通过建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促使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职业院校质量提升全过程。营造质量提升的氛围,促使全体教职工逐步在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形成使命感和责任感,⑥并以质量提升为向心力,将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渗透于学校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科研活动等各方面,实现职业教育质量文化构建的常态化、自然化。
3.完善各方机制,为质量提升构建保障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不同参与主体在价值观念上对于改善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视,而且还需在物质、行为、制度等方面形成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首先,职业教育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为办学条件(师资、技术、设备等)的改善、校园环境的优化和学校品牌的铸造。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校园环境的优化是提升职业教育毕业生质量的物质保证。塑造职业院校的品牌,有利于职业教育在当下的发展处境中增强竞争实力、树立发展自信,对于形成职业教育的物质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构建职业教育的行为文化,对于作为建设主体的各级领导干部与普通教职员工质量提升的行为理念、行为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领导干部,要将质量意识不断融于办学理念、运行管理机制、决策行为等各方面,确保质量文化建设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的变革,发挥教职员工在职业院校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培育其在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中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得职业教育质量文化的构建从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做起。最后,制度文化的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规范化、科学化的有效保证,而质量文化的构建又反作用于职业教育各项制度。这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而且有利于职业院校内部各项保障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标准、质量提升实施细则等的完善。最后,通过质量文化的不断形成,促使职业教育的全体参与者在职业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步树立质量意识并形成质量价值观,从精神意识中监督自我,保证质量文化建设的持续性、有效性。
4.规范和约束,确保质量提升的有效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旨在形成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在此过程中构建的法律制度、行为准则、内部机制等,都对各级职业教育参与者形成规范和约束作用。这不仅因为在质量文化构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实体准则或意识准则等都会影响职业教育参与者原有的工作态度、行为举止,促使他们各方面的具体行为更加符合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要求和规范,⑧还会改善以往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如质量文化建设文本形式化、职教师资“双师”能力不足等问题,促使现代职业教育朝着更健康、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928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