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为手段,形成二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
教学和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基本环节,是“育人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在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基础性地位。一直以来,大多数高校采取了教学和学生管理分别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基本上是互相并列的两条线管理。即教学工作是由教务管理部门(一般为教务处)统筹和领导下的学院办公室和专任教师具体落实,主要负责教务、考务和教学实践三项内容。学生工作则由学生管理部门(一般为学生处)统筹和领导下的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简称学工办)具体实施,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奖助勤贷”等项工作。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是无庸置疑的。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任课教师只注重讲课和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忽视了育人功能。而学工办工作人员只着重于学生各项活动和日常事务管理,缺少了对学生学业的应有关注,形成了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突显的“两张皮”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一些研究人员曾撰文主张对两个管理系统予以整合,以期形成人才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合力[2]。在笔者看来,这些尝试和探讨固然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即着力解决教学和学生管理并立而行的矛盾,但在目前情况下采取简单整合或所谓一体化的建议非但不能实现,也未必能带来预期的效果。加强二者的紧密联系并积极探索合作的途径,则是当下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我院近几年来实行了教师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及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了教学与学生工作会议制度及教务、学工联动机制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紧密联系,使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才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实现以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建设为中心,搭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物质平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等学校需着力实施创新教育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我国各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以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就计算机专业而言,优质的实验室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来,我院以省级示范教学中心为核心,通过整合全校资源,重点建设了十几个实验室。从管理模式和规划内容两个方面来看,这些实验室建设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两个主要特点。所谓开放性特点一是体现在时间上的开放,即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针对相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二是在实验内容上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可自行查找相关文献进行自主设计。通过营造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实验环境,就给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所谓创新性体现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在原有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基础上,新建了网络互连、网络通信、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协议、嵌入式系统开发等多个创新性实验室,对大量机器设备进行了更新和升级换代。软件方面主要是建立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了学历高、素质强、业务精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章立制,从而使整个实验室教学系统规范、有序运行。
开放性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不足等方面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提供了一个机会,为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搭建了一个有利平台。
三、以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为依托,创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平台
第二课堂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和延伸,业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必备环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在第二课堂的时间里,学生通过自主组建各种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融合理论和实践,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培养沟通和组织能力,尤其在创新意识和能力培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即如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所指出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一般情况下,高校社团由学术科研类、文娱类、志愿者活动类、参与学校管理的社团和社政类等五大类组成。我院根据工作实际,秉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导思想,倡导学生主要在学术科研和志愿者活动两个方向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目前,我院学生在学术科研或准确地讲在技术应用方面成立了网页设计、ACM实训、Photoshop制作等多个协会组织。这些协会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学员内部研讨、实际上机训练等方式,在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同时,自主设计和研发新的作品,有效补充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为了创造一个能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与环境,切实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学院学生还组建了计算机与信息网络志愿服务团队。该团队以服务校园广大师生为宗旨,以专业、一流的技术,帮助大家解决电脑使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如电脑硬件维护、系统安装、图片处理、简单的网页制作与维护等。
这些社团组织活动的开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成为学院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坚实平台。
四、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抓住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平台
学科竞赛是考查学生学科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育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它可以锻炼人的智力、意志,可以使人懂得更多的知识,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同时,学科竞赛又是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因而深受国内各高校的重视。
近几年来,我院一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校等各级各类相关项目的比赛,如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为了使学科竞赛活动富有成效并有序开展,我院主要制定了以下几项政策和措施。一是利用板报、学院网站等各种渠道宣传介绍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内容,以往学生参赛及获奖作品,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二是采用各种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赛,除对获取名次的团队进行精神和物质鼓励外,还允许获奖学生申请置换学分。即获得一定名次的学生,可以免修一定数量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各项赛事。三是分层次选拔参赛选手,建立科学合理的团队梯队,以利于学科竞赛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为各团队配备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强、实战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参赛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事实证明,学院采取的这些政策和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近三年以来,学院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参赛选手在获得奖励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学习阅历,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创新创业意识,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
五、以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创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根本,构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平台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兼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科专业和师范教育专业特征,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IT企业和教育领域,而面向前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培养人才时要积极地吸收和借鉴行业内部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接受行业内部先进的技术指导,努力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内在环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5]同时,计算机专业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进行有针对性地实际练习与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在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所以,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创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就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平台。
我院重点从两个方面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首先是开展充分的调研工作。每年学院都要组织教师到省内外一些IT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到学生参加实训的培训机构进行检查,以了解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这样,既掌握了实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又了解到了IT业内的发展方向,明确了目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指导学生选择就业实训方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加强对实训公司的深入了解,确定比较稳定的学生实训基地。先是邀请有意向与学院进行合作的IT实训公司到学院进行宣讲,然后学院再组织教师与学生到该公司进行考察。截止目前,学院先后建立了尚观科技、东软睿道、中软国际、达内科技、千锋国际等近十个比较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及就业搭建了更为广阔和有效的平台。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和探索,我院初步建立了以人才培养平台、开放实验室物质环境平台、活动平台等“五位一体”为核心,相对完善、系统、科学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大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74.
[2]李亚松.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整合[J].领导科学论坛(理论),2013(7);
[3]滕文庆.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探究———以三亚学院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
[4]刘长锁.教育管理艺术[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227.
【构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902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