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260例患者均为2010年6月~2011年6月来我院口腔科治疗的患者,其中龋洞填充70例,牙髓治疗(干髓术、去髓术、根管治疗)59例,固定修复(冠桥桩等)37例,活动修复25例,牙体治疗(树脂修复、脱敏等)27例,颌外门诊治疗(简单拔牙、切开拔牙、牙槽系带手术、脓肿切开等)42例。
1.2方法将2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与实验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每组130例,A组为四手操作组,安排1名医生配1名护士进行治疗;B组为常规操作组,安排1名护士配合3名医生工作;治疗方法及治疗步骤按照统一的口腔治疗标准进行。
1.3评价标准①治疗效率:记录20个工作日内累计的实际操作时间,排除初诊患者的问诊、口腔检查、诊断及书写病历的时间,只计算从治疗开始到治疗结束的时间。②患者满意度:以问卷形式调查。③是否感染。
1.4操作配合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在治疗工作台、治疗灯把手上铺设一次性隔离薄膜,治疗椅上铺设一次性治疗单,多用喷枪、光固化机手柄及工作头得一次性隔离套,准备好纸巾、漱口杯、治疗单、护目镜等,护士带患者入诊室,消除患者恐惧心理,调节椅位置及光源,指导患者在治疗中如何配合治疗。根据治疗的不同,准备相应的仪器和设备。
1.4.1四手操作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带好口罩、帽子、防护眼镜及面罩,医生位于患者头部的右后方,护士位于患者头部的左前方。护士按照操作规范及顺序向医生传递所需器械、材料及药物等,及时抽吸患者唾液及治疗中的冲洗液。护士在传递器械过程中动作轻巧迅速准确,避免器械刺伤医生的手。传递器械在患者颏下及胸骨切迹之间4~7点区域进行,不可在患者头面部传递器械,避免伤及患者;可以采用双手或者单手平行传递器械,器械在传递中避免碰撞。医生在11~12点位置时器械柄与患者口角连线齐平,在9:30位置时器械柄与患者口角连线成45℃。治疗过程,嘱咐患者咬好牙垫,放松身体,保持安静状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心率,防止患者出现呃逆,指导患者治疗过程中如有不适,打手势示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4.2常规操作护士按照医生指示进行常规操作。
1.5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治疗效率进行分析,满意度调查比较,感染率的统计,研究数据显示:四手操作组治疗效率优于常规操作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传统的口腔治疗中,由于医护比例失调,护士只能被动地执行医嘱,治疗期间忙碌于多个椅位之间,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同时护士对这种琐碎、重复、不复杂但是比较费时的工作缺乏认同感,缺乏自我价值的肯定;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体位的调节、灯光、冲洗、传递器械、调拌材料、消毒器械、处理废弃物等,这些工作由医生一人完成,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同时影响治疗的质量,而这些工作可以经过短期培训的护士来完成,这样便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另外传统的常规治疗过程中医生往往要等待患者漱口、吐水,患者不停地更换体位,增加了感染机会,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医生工作效率降低,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有文献指出,传统操作给医生造成了较大的劳动量及工作压力和身体的不适[1]。四手操作,1个医生配置1名护士,操作过程中,避免了患者不停的变换体位,医生护士配合默契,可以有效节省治疗时间,减少患者因治疗带来的不适,降低了感染机会和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医生的压力和工作量,同时使医生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治疗,而护士在与医生的配合工作中,使之在心理上增加了对工作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文献报道,四手操作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质量,避免交叉感染[2]。本研究对260例患者的治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四手操作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效率明显提高(P<0.05),感染率明显降低(P<0.05),患者满意度增加(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3-5]。
综上所述,四手操作极大地满足了口腔科医生保护自身劳动力的要求,减轻了紧张程度及体力的消耗,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另外使护士转变了多年来配角的观念,肯定了自我的价值,增强了自我认同感,使医生护士配合更加默契,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较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和不适,得到了医患的共同认可。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557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