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术知识流动主要通过精神观念的形成和技术实践物化为技术人工物两种途径,且以技术实践作为中介手段进行动态传播。以人为技术主体,运用各种类型的技术知识,完成技术人工物的改进或制作,最终达到技术知识的有效流动。技术知识具有的动态性、目的性和可分类性三大因素逻辑作用于技术实践,促进技术知识的形成并使其物化为技术人工物。技术知识流动(TKF),需经技术实践(P)和一定的技术认识途径(A),在技术知识的动态性(D)、目的性(F)和可分类性(C)的逻辑作用下,促进了技术知识的有效流动。
关 键 词:技术知识流动;技术实践;技术人工物;内在逻辑。
1Abstract:Technologicalknowledgeflowismainlythroughtwopaths-formationofspiritualconceptsandtransformationoftechnologicalpracticesintotechnologicalartifacts,whichistransmitteddynamicallywithtechnologicalpracticesservingasthemediating means.Asthetechnologicalsubject,humanbeingsapplyvarioustypesoftechnologicalknowledge,improveorcreatetechnologicalartifacts,andeventuallyrealizeanefficientflow oftechnologicalknowledge.Thedynamics,finality and classifiability oftechnological knowledge exertlogicaleffect ontechnologicalpractices,promotingtheformationoftechnologicalknowledgeandthentransformingitintoatechnologicalartifact.Technologicalknowledgeflow(TKF)issubjecttopractice(P)andacertaintechnologicalapproach(A)。Undertheinfluence ofthe dynamics(D),finality(F)and classifiability(C)oftechnologicalknowledge,aneffectiveflowoftechnicalknowledgecanbeachieved.
Keywords:technologicalknowledgeflow;technologicalpractice;technologicalartifact;inherentlogic.
自从技术哲学开启经验转向之后,技术认识论逐渐出现在重要的研究题域之中。分析技术知识的流动需要哪些基本因素,以及这些基本因素在技术实践活动中的内在逻辑,能进一步推进技术认识论的深入研究。技术知识流动体现为精神观念和物质形态两方面的动态传播,以技术实践为中介手段,且依赖于技术产品的制造、师徒型和学校型的技术教育、技术知识的学术讨论交流等实践形式的技术学习活动进行动态流动。对其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技术知识的共享、技术产品的制造和使用、技术教育中技术知识的传播与习得等。
一、技术知识与技术知识流动。
1.从技术认识 论的角度解 读技 术 知 识 的含义。
对技术知识进行分析是技术哲学认识论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技术不再简单地被认为是邦格(MarioBunge)提出的科学的应用,技术知识的内在含义也不断丰富,科学知识的应用只是其中一种观点。把技术看做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知识形式”[1],不仅促进了技术认识论分析,更是把技 术从人的外 在延伸转变 为内在思维 固有成分。
哲学家莱顿(Layton)在1974年技术史协会的主席致辞中声称:“技术知识是关于如何做或制造东西的知识。”[2]麦吉恩(R.E.McGinn)在1978年发表的论文《什么是技术》中对技术知识有了一定的论述,他将技术知识指向于技术利用与创造的部分知识体系。美国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C.Mitcham)于1994年在《通过技术思考》一书中对技术的概念提出了综合性的观点。米切姆认为技术应该包括客体、知识、过程和意志四个方面。其中作为知识的技术,包括技能、规则和技术理论等。吴国林教授也提出了技术是由经验型要素、实体性要素和知识性要素涌现出来的[3].
技术知识是关于技术人工物设计、改造或制作、使用及反馈的知识体系。技术知识不仅是指技术人工物的改造或形成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如技术人工物设计知识、制作技能、操作规则等),而且是指技术本身涌现出知识的要素成分(如技术是什么、技术的价值、学习技术等)。我们对技术知识的研究还需要深入到其内部,探讨技术知识流动的基本因素、内部逻辑及其实践模式,继续推进实践性的技术知识体系研究。
2.技术知识流动的内涵。
狄克逊(M.Dixon)将技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置于主体之间的组织中来理解,将整个流动的过程看做是与他人分享从而使整个组织都能够理解此技术知识[4].这种共享与交流也正是体现了技术知识的动态性,技术知识的流动也正是技术主体以某种技术认知模式在技术实践活动中存在和完成的。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观,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技术知识以人为技术主体对于技术实践有着能动的指导作用,技术知识流动中技术知识有其目的性,其目标也是为了实现精神观念的共享和物化为技术人工物。国内外不少学者依据自身的研究与工作背景不同对技术知识提出了各种分类及子分类。技术知识具有明显的可分类性,且技术知识分类之后,专业和核心的知识相对于较多样性和次要的知识在同类技术中更可能流动[5],这为技术创新、核心技术的获得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技术知识流动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以人作为技术主体的技术知识流动是在技术知识的动态性、可分类性和目的性作为基本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某种技术认知模式,依赖一定的技术实践模式,并以实现关于技术知识体系的观念形成与物化为技术人工物的技术实践两种途径进行的有效动态传播过程。
二、技术知识流动的基本内在因素。
1.技术知识的动态性。
技术的含义很多,我们可将技术看做是关于技术人工物设计、改造或制作、使用的知识体系。莱顿在1974年提出“技术作为知识”的观点之后,1991年帕拉伊尔(G.Parayil)在《技术知识与技术变迁》一文中也提出技术变迁的概念化和模型化是在技术知识的演变进化中出现的[6].技术知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与技术实践密切相关,我们要转变已有的从静态意义上看技术知识的思维惯性,从知识动态观的角度来解读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具有动态性,主要分为技术知识的迁移形成和实现物化两个部分,体现在技术主体间的精神观念形态和物化对象技术人工物的物质形态两个方面。随着技术不断向前推进和技术人工物不断精细复杂化,技术主体要借助某种实践模式来完成对机器的操作,需要经过培训与掌握必要的相关知识、技能。这些技术实践活动,体现了技术知识的动态性传播与习得。
2.技术知识的可分类性。
不同类型的技术知识是相互区别的[7].技术知识作为独立的一种知识领域,技术哲学家或工程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知识本质作出过各种各样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分类。
美国技术哲学家文森蒂(Vincenti)注意观察工程师在技术活动实践中需要哪些具体的知识,并以分析五个航空人工物的改造或制作过程为例,提出将技术设计知识分为基本设计概念、标准和规格、理论工具、定量数据、实践考虑及设计工具六类具体知识[8].哲学家罗波尔(Ropohl)通过区别工程实践中技术知识的不同特征,提出了技术知识可分为功能规则、结构规则、技术功能、技术诀窍和社会-技巧知识五个类型[9].分析哲学家德维斯(DeVries)从改进局部氧化硅膜片的工艺技术实践活动中,将其中具体涉及到的技术知识划分为物理性质的知识(技术人工物结构的知识)、功能性质的知识(人工物客体的意向性知识)、手段-目的知识和行动知识(关于在功能化与制作方面的知识)四类[7].
从上述技术知识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知识具有可分类性已经在学界得到统一认可,争议的只是如何分类的问题。在对技术人工物的设计、改造或制作、使用实践中确实有不同类型的技术知识存在,而且在技术实践中也需要范围具体的各种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具有可分类性,分类之后的技术知识更有利于技术主体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增强对技术知识的应用与形成,且与技术知识动态性中的物质过程相呼应。同时,由于技术知识的可分类性,使得人们对于技术选择的自由程度提高了,可以根据技术实践过程中不同的需求而选取相应的技术知识,从而更有效率地促进技术知识流动。
3.技术知识的目的性。
对于事物何以可能,亚里士多德提出过四种原因,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并认为目的因是最重要的,强调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有其目的性的[10].技术与人的意志相关,艾斯(M.Eyth)提出技术是以物质的形式去呈现出意志。技术在技术主体自身目的性的引导下,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完成对客体和主体的特性的改造。技术在德绍尔看来是一种从思想引出的现实,这个过程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有目的地改造处理。汤德尔(L.Tond)认为技术也可看做是作为主体的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通过改变世界的某些特征并使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产生关联的东西。
从上述对技术概念的表述可看出,人的目的、意志或目标为技术的必要因素。对于以人为主体的技术知识,依赖于人的技术实践活动进行流动的技术知识,也必然是带有人的目的性和意向性,且主要目的在于求用,即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人们的技术行为如设计、制造、使用工具和其他各种人工物等,都带有目的性。技术实践是与人的“目的”融为一体的,技术知识包含了认知与意向性。如果技术知识失去意向性,那么在技术实践中的流动就会处于无序甚至无法实现的状况,最终改造或制作技术人工物的任务也无法完成。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557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