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研究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制造业产业链已实现了跨国发展,各国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我国制造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正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并且正在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这就要求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制造业平衡发展;促进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培养国际性的大企业,壮大中小配套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研究论文

  [关键词]制造业竞争力生产效率

  制造业是一国繁荣富强的基石,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呈现三种发展趋势:一是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制造业的比重正在稳步上升;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在国家之间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污染型产业纷纷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出现了研发、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全球化的趋势;三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制造业呈现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和网络分工并举的格局,产业链不断细分。

  一、制造业发展总体情况的比较

  亚洲作为制造业转移的一大接受区,在过去的几十年,制造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日本接受了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首先成为亚洲工业化国家。接着亚洲“四小龙”接受了来自日本和欧美国家的产业转移,迅速成为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目前,亚洲正处在第三轮产业转移中,即由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外企业来到中国投资、建厂、开拓市场,外资及外国先进技术为中国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引进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中国制造业突飞猛进,总产值从1990年的6704亿元到2003年51860亿元,增长了6.7倍。2003年,中国GDP达到14170亿美元,制造业占39%。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世界第四大制造强国。由于仍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制造业仍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目前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民用技术为主的发展路线的推行,使日本的制造业走向了巨大的成功,日本成为继英美之后的又一个世界制造中心。2003年,日本GDP达到43008亿美元,是中国2003年GDP的3倍还多,其中制造业的贡献率为21%。目前,日本在钢铁、汽车、电子产品制造业上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韩国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加工制造业,推动了地区经济迅速增长。韩国制造业是一个典型的从技术模仿到技术创新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如今,韩国无论在汽车、钢铁行业等重工业还是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拥有埔项、三星、LG等大型跨国企业。2003年,韩国GDP达到6053亿美元,制造业的贡献率为23%。韩国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2003年贸易额占GDP的61.6%,而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总产品数量的32.1%。

  印度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两国既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都具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独立后的40多年,印度的企业一直在半封闭状态下经营,缺少竞争机制,制造业发展缓慢。1991年的工业改革后,印度制造业逐渐显出活力,在软件、制药和汽车部件等行业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竞争者。2003年,印度GDP达到6006亿美元,为中国2003年GDP的42%,其中制造业的贡献率为16%。

  二、行业竞争力的比较

  研究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除了需要从制造业的总体情况宋分析,更需要从制造业的各个行业进行研究。本文以钢铁、汽车两大支柱产业为代表,在各国间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的优势与差距以及相应的调整措施。

  (一)钢铁制造业

  钢铁是构成现代化城市最主要的结构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大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2年,我国钢铁工业总产值为6492.36亿元,占制造业的7.6%:利润为294.77亿元,占制造业的7.19%,中国制造业各行业中利润排名第三。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超过了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从1955年到2002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1.79亿吨,增加了近62倍,仍居世界首位,产量为居第二位的日本的1.66倍。

  但是,产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我国钢铁产品的结构的根本改变。传统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品种在我国钢铁产品中仍占有较大比重,条钢类产品比重超过53%,比日本高出15个百分点;而板材类产品比重为33%,比日本的26个百分点。差距尤为巨大的是高附加值产品,如表面处理板,在日本占板材产量的24%,但我国这一产品几乎还是空白。因此,我国高技术的钢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我国钢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2001年这一值为104.13亿元。

  就经济效益而言,中印钢铁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均较大,比最佳水平高出约14%;中印都具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是劳动成本所占的比例却比最佳比例高出近三四倍,可见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为过低的生产效率所抵消,总体上出于竞争劣势。因此,提高升级生产设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是中印两国当前加强钢铁行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钢铁工业是典型的装置型产业,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非常明显。钢铁工业强国生产的集中度都很高。韩国埔项钢铁公司,一家的粗钢产量约占全国的64%,英国钢铁公司占英国钢铁产量94%,美国最大6家企业粗钢的集中度为50%,日本5家企业的集中度为80%。而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较低,2002年全国生产钢铁的企业有一二百家,生产钢材的企业上千家,但产钢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仅有宝钢一家,500万吨以上的也只有4家,由于低集中度和高分散度,大量的钢铁企业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工艺装备小型化,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汽车制造业

  近年来,出于降低成本,抢占市场的考虑,世界汽车各大汽车制造商开始将生产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亚洲已成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地之一,2002年产量占世界31.4%。

  2002年,中国汽车总产量325万辆,同比增长39%;轿车产量增至109万辆,同比增长55%。从产量上看,中国汽车产量已经超过韩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从发展情况看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增速比其他几个国家遥遥领先,日本、韩国、印度的汽车总产量分别同比增加是5%、7%、2.8%;但总体规模上,我国汽车工业总体规模还不及日本的1/3,特别是轿车的产量,不到日本的1/8、韩国的1/2。

  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较发达工业国家比较仍然很分散。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我国企业也与世界级汽车公司存在巨大差距。2003年,中国最大两家汽车企业,一汽和上汽的生产能力分别为85.9万辆和79.7万辆,而在世界大汽车公司排名较后的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生产能力超过250万辆。即使在亚洲范围内,中国也缺乏有影响力的汽车企业,专业化程度与国际大公司相比仍然较低,尚未形成面向全行业的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

  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当薄弱,在许多核心技术领域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2002年,中国汽车新产品开发中,属于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占所有新品种的32%,其中轿车仅占10.5%。大部分轿车都是依靠技术引进和合资开发的。与日本、韩国相比,中国汽车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由本国企业发动和驱使的;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外商直接投资来带动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的。韩国最大汽车生产商现代公司,1967年只是一家福特组装厂,在缺乏技术能力的情况下,现代一直坚持引进非成套技术,以确保独立于跨国公司,自身发展不受其束缚,很快现代公司就能够自行设计发动机和整个汽车。1994年,现代公司汽车总产量占到全国的49%,出口量占全国汽车出口总量的53%,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制造商。当前,我国几大汽车企业均与外商合资生产,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这将成为我国汽车发展壮大的隐患。

  通过以上两个行业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钢铁、汽车等国民支柱产业在世界上已占有较大份额。“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有利的地位,正在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并且正在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

  三、中国走向“世界制造中心”的几点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制造业平衡发展。我国制造业结构偏轻,传统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而装备制造业占的比重偏低。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制造业,如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走品牌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将发展装备制造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实现成套设备国产化。

  2.促进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在我国,无论是钢铁还是汽车,产业集中度都较低。但制造业的集群现象以初步形成,出现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经济区三大制造中心。产业集聚地的形成需要依靠民间创新,市场引导。政府则应该致力于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保证公平的竞争市场。

  3.培养国际性的大企业,壮大中小配套企业。现代国与国之间经济上的竞争,最终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批研发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注重市场营销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贷款及市场准入上给予公平的待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和谐局面。

  4.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世界工厂”的形成都是以科技革命作为推动力,科技发展为“世界工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技术武装传统产业,用高科技推动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人才是一切创新的关键。国家应该重视相关的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城市、农村适龄青年能够接受各种技术培训,充实壮大制造业的员工队伍。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5573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