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基本成熟、生理发育达到成人阶段的时期,自我意识强烈,人生观、价值观及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并定型。然而,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大学生职业道德认识水平较高,但动手操作能力较低,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情感,却缺乏职业品德意志,对将来所从事行业的具体职业道德规范了解较少。就高校而言,对大学生的教育也只强调“一般职业道德”,即《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涉及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五个方而的要求,而忽视“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导致存在着只重视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职业道德养成的现象。如一些大学生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与人交往不讲诚信,对待工作眼高手低,择业观带有功利性等《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391. 32万人。这些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状况。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适用范围包括职工与其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联系,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都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义务、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荣誉等要素。社会应大力倡导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做一个好的建设者。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日益受到重视,究其原因是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往往一个岗位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人去竞争。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危机意识特别强,从而更加关注职业道德。高校相继开设的职业道德教育及其相关课程,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及各专业人才供需状况的相关讲座的开设等,对此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职业道德情感状况。大学生对与职业道德有关的意识和行为等多持赞同态度,大部分人不会因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而违反集体利益,这是因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判辨能力强,社会责任感也较强。当然,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也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引起了利益的重新分化与组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行丸“物质财富剧增的今天,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这条腿短就短在与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相比,道德财富增长速度慢得多,与物质利益的吸引力相比,道德的魅力微弱得多。”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存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这也使得一些大学生为了一己之利,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乃至国家利益。各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泛起,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职业道德意志状况。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敬业精神,但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强。许多大学生奉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事原则,职业道德意志力较薄弱,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就无法坚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形成这种状况与社会大环境影响有关,现代人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利益至上,人情冷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多数学生无法正确评价自己,情感较丰富,遇事比较情绪化,很难控制自己,进而也就做不到公私分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既决定了人们思想道德的变化与发展,也需要培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思想道德。提倡“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义利兼顾”观,是当前社会存在的需要与反映。
大学生职业道德践行状况。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但是,一些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较高,行为实践水平却较低。如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考试作弊”是不好的行为,仍有学生选择一旦有机会,也不排斥考试作弊,这说明在职业道德上难以做到知行统一,表明高校对职业道德的教育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将职业道德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总体状况。在教育手段的实施上,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主要有情景模拟、案例教学、专家讲座、课堂讨论、教材讲解等。其中,情景模拟更容易使大学生身临其境,这种道德的养成也更有说服力。采用案例教学则能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使学生容易接收和理解。专家讲座有一定的“名人效应”,大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讨论则有点沉闷,教材讲解显得枯燥无味。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许多大学生认为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他们职业道德的形成没有什么关系。受高校学习氛围的影响,及老师的指导不够,课程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们对高校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以,应让学生更好、更为透彻地明白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关联性。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职业道德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教育仍存在许多缺陷。许多人认为,高校在职业道德方而做的不成功,没有充分发挥所扮演的“角色”,在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中没有起到作用或者作用很小。究其原因,在于缺少鲜活的案例,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性别差异。在教学内容方而,男女在“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究其原因,在于刻板印象盛行,社会上流行的思想是男人要成大事,必须不拘小节。一部分男生追求优越感,喜欢掌控一切,而对某些“细枝末节”则不太在乎。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压力也与日俱增,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男生比女生更应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方法方而,男女在“课堂讨论”和“情景模拟”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相比较而言,男生认为通过课堂讨论来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更有效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认为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有效的人数明显高于男生。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女的性格差异:男生比较大胆、自信,课上比较活泼,踊跃发言,而女生性格则较内向、保守、容易害羞,课堂上较安静,不大爱说话,讲究实际。
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城乡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个体的思想也呈多元化发展。随着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盛行,城镇和农村在教育上的距离越来越小。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无论是信息的传播途径还是信息的传播方式都很便捷,身居城市还是农村并不重要,大学生们很容易就能接触到各种信息,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显然,城市之间的经济差别对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影响并不大。
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学科差异。大学生在校无论学哪一种学科,其道德的养成教育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全而发展,为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各种学科都在强调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此外,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并不完全吻合。尽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许多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对学科的要求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均给予相同的机会。但是,用人单位往往把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作为衡量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标准。因此,无论是哪一学科的大学生都应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不存在年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已经是成熟的个体,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其自我意识高涨,价值取向、人生观、个性特征等已逐步稳定。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手段虽然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多流于形式,尽管高校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大学生毕业前也有实习的机会,这些活动确实能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高校很少将职业道德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高校培养人才要有一定数量的好的教师、先进的实验室,还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表现出一种价值观念,易形成“晕轮效应”。个体一旦对某些认知对象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其他类似的认知对象。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把它作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直观案例更有说服力。反之,脏乱的校园环境是难以培养出文明的现代化人才的。
高校要定期收集以职业道德为题材的图片、新闻等,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慢慢地融入学生们的行为习惯中,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大学生已经成年,对自己言行的影响应该有正确的判断,高校所做的工作应该是“引导”为主,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准确认识和了解口前的社会现象,不要被所谓的“假象”所迷惑,为自己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行业特点都一样,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职业道德有所区别。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法、自我教育法、情景模拟法、情感陶冶法、游戏互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和理解。通过举办不同的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来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多数大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上已达到相对性阶段,能够通过比较、权衡、审视不同的观点,进而得出可行的结论,甚至于部分人已经达到约定性阶段,在待人接物时能坚持自己的立场。现阶段,在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职业中的行为和规范,来审视自己的优缺点,以达到塑造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目的。一些大学生注重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渴望他人的认同,却又经常故作冷漠,追求自由感,讨厌束缚。多数学生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生活中遇到一点点事情都没办法解决,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相应地减弱。应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用道德理念、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进一步促进个体职业道德的养成。
总之,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应该重在自律,重在自我教育,提倡树文明新风从我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用人单位大多把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作为录用与否的重要标准。任何单位和部门都需要敬业、诚实、守信、具有合作意识的人,如果只有能力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的人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由此,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适应人才市场对大学生就业的高素质要求。这不仅仅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加强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更是改善社会风气、纠正不正之风、提升职业道德状况的重要措施。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553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