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动症作为学龄期儿童一种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 最常表现为出现行为偏差问题, 致使多动症儿童备受歧视。社会工作通过运用专业方法, 展开积极介入, 促进案主行为偏差的矫正。本文将从社会工作实务介入的各个阶段出发, 逐个分析, 以多动症儿童辛某为例, 在家庭、学校及社会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下, 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及困扰。
关键词:多动症儿童; 社会工作; 介入;
一、案例阐释
(一) 家庭背景介绍
案主辛某, 14周岁, 目前就读于正常小学6年级, 案主一向比较听从爷爷和父亲的话, 也把两位男性长辈当作榜样, 案主的爷爷、父亲和母亲都有各自的工作, 奶奶在家做全职主妇, 五口之家本来很美满。但是在去年3月份, 爷爷因为酗酒导致脑淤血而瘫痪在床, 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倒下, 给他打击较大。其母亲因为工作单位比较远并且经常加班, 与案主接触时间也很少, 对案主不大管教。父亲因为要忙于工作和照顾爷爷去医院就诊, 也对案主少于管教, 同时由于脾气不好, 对案主十分严厉, 甚至会殴打案主, 与此同时, 为了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家里开支变大, 父母之间经常吵架矛盾不断, 整个家庭笼罩在低沉氛围中, 成员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案主的生活起居主要又他的奶奶负责;对案主较为溺爱, 会尽可能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但由于年龄差距所存在的代沟, 导致他们之间也缺乏沟通。
(二) 个人情况介绍
案主在正常小学就读, 由于他在上课期间经常出现不正常举动, 课下与同学间矛盾不断, 学业成绩倒退十分严重。老师多次联系家长沟通情况, 但是其父母由于工作繁忙, 对案主的关注并没增加, 反而对案主的学业要求更加严厉, 打骂次数也增加了。案主现在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不愿意出门, 不愿意说话, 沉迷手机游戏, 脾气更加暴躁, 不愿意与人打交道, 几乎没朋友。
二、案主存在的主要问题
案主在校期间, 时常在听课、做作业或者参与其他活动时注意力难以持久, 非常容易因外界刺激干扰而分心, 做事情的时候也容易丢三落四。在课堂上经常处于不安宁状态, 手足小动作极多, 不能保持静坐, 还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平时的生活中, 他的表现容易冲动, 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凭一时兴趣行事, 还满嘴脏话, 举止粗鲁, 为此常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 造成不良后果。近期, 他还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 甚至借钱或偷钱给游戏充值。
三、问题分析
案主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家庭成员缺乏交流, 家庭结构混乱、以及可能患有多动症而造成的。首先, 他之所以会如此沉迷于手机游戏, 是因为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满足现实生活中极其渴望而又不能得到的东西 (如, 朋友、交流等) 。网络成为了他逃避现实的有效手段, 在网络中案主的精神及物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但是这种满足使案主与现实世界脱离的越来越远。其次,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 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 在发现案主犯错的时候, 父母只是一味的责骂甚至殴打孩子, 并没有积极的去了解案主的想法以及指导案主改正错误, 在闲暇时只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成绩, 而忽略了案主其他方面的发展, 案主特征显著, 表现为不喜欢说话, 但喜欢动, 脾气暴躁、注意力分散, 家长并没有对此过多关注, 也没有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学校中, 老师对其要求过于严厉, 导致案主心理出现不积极状态, 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排解, 致使问题愈加严重, 以致后来案主无法正常与同学交流,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四、多动症儿童辛某的家庭治疗过程
针对本案的多动症儿童辛某, 社会工作者主要利用家庭治疗的理论模式, 介入案主家庭, 以“家庭”的角度分析案主的问题并通过“家庭”改善案主的状况。通过家庭治疗模式, 以家庭结构模式出发, 协助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家庭结构、不良沟通交往方式等, 与案主及家庭一同改善家庭结构, 以此达到改善案主情况的目的。
(一) 接案
由案主的母亲刘某向社工寻求帮助, 并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与困难。社工基本梳理案主母亲所阐述的问题, 并确定案主是社工所属辖区内, 确定案主及其家庭有改变的动机及需求后, 社工初步确定个案目标及计划, 并与案主母亲约定上门探访的时间。社工将针对案主的个案目标及计划向其母亲阐述与解释, 并与案主母亲说明社工的保密原则, 并让案主母亲签署“个案同意书” (由于案主未成年, 故由其监护人签署) 。至此, 社工正式接案。
(二) 对辛某的介入
根据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的步骤, 接案后, 社会工作者对案主问题及需求进行预估后, 即可与案主 (家人) 一同制定个案目标、计划, 后进行个案服务, 结案后再对个案进行成效评估及分析。
个案工作中需要根据案主所呈现的问题及需求而设定目标。通过与案主家人及案主的面谈, 搜集了有关案主及其家庭的资料, 发现案主多动症状况明显, 规则规范意识弱等。由此可制定以下的两个目标:
1. 短期目标。
案主能改正粗鲁举止及说脏话的习惯, 逐渐脱离手机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其规范意识, 案主的家人能够以平常心看待案主的病情及行为, 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重拾家庭融洽及温暖。
2. 长期目标。
以家庭治疗为主, 行为认知治疗为辅, 协助案主康复, 帮助案主建立正确、正面的行为认知体系。减少案主打架、生气等不良行为和情绪的次数。为案主家人提供情绪支持, 建立理性情绪, 改善家庭关系, 完善家庭结构及体系。
(三) 计划
根据辛某个案的问题及需求, 以家庭治疗模式为主, 认知行为治疗为辅的介入诊断出发, 制定如下计划。
为达致短期目标而采取的方法:
1.每周一次, 社工一对一与案主进行沟通交流, 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活动、舒缓的音乐, 以及心理疏通的形式, 帮助案主提高主动注意力, 逐渐调节强化内心状态, 帮助案主增强自信心、自制力、发泄压抑的情绪、塑造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让案主参加同辈群体的互动游戏, 了解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从而提高人际关系相处的能力。
3.将个案接触时用到的相关知识及工具教授给其母亲, 让其母亲在家, 以每周两次的频率, 强化案主记忆。同时强化训练在家庭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家人及家庭的作用。
4.一对一面谈时制定契约, 每次面谈强化案主的规范意识。
为达致长期目标而采取的方法:
在向案主家人汇报说明案主情况时, 社工让其家人进行情绪发泄, 给予其情绪疏导及支持, 利用家庭治疗的方法让家庭成员了解现有的病态家庭结构, 协助案主及其家人重新建立家庭沟通方式和相处方式, 帮助改善家庭成员对案主及对整个家庭的看法。
(四) 实施
针对个案辛某, 社工利用家庭治疗模式前后介入案主及其家庭, 先后通过直接介入、间接介入和综合介入的方法改善案主行为、帮助澄清案主家庭成员角色、优化家庭结构、平衡家庭关系并缓解案主及其家庭成员的焦虑情绪。对案主的介入, 社工分别从行为矫正、澄清角色、优化结构、平衡关系、缓解焦虑这几个方面进行干预以达到利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帮助案主康复的目的。在介入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运用以人为本、个别化、同理心、瞄准服务目标等技巧, 充当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治疗者, 给予案主及其家人支持与鼓励, 为案主家人做情绪疏导, 帮助案主家人理清非理性情绪及不良观念, 为案主家人提供帮助案主改善现状的资源和信息, 促进案主多动、举止粗鲁, 沉迷游戏等行为的改变, 促使案主家庭结构模式的改变与改善。
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个人问题的诱因不仅是个人, 更是与整个家庭有关, 与家庭系统有关。家庭互动情况, 家庭沟通交往方式, 家庭环境氛围等都是影响家庭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 社会工作者还要介入案主家庭关系, 着重帮助案主家庭认识到现有不良的家庭沟通方式, 并鼓励案主的照顾者们多用优势视角看待彼此并加强正向、表里如一的家庭沟通方式。
(五) 个案的评估与成效
评估, 是个案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个案状况及情况的评估, 不仅仅在个案结束后, 还存在于个案的过程中。本个案中, 社会工作者主要运用了基线评估、过程评估、前后测、观察、询问等评估方法。个案过程中, 每过一段时间则对案主及其家人的变化进行一次评估。主要通过询问、观察等方法, 了解一段时间介入后所产生的改变, 并记录变化。接案后, 社会工作者为案主及其家庭做了一次预估, 并记录问题及需求。同时, 制定目标时社会工作者会制定相应指标, 个案成效情况可利用对比指标完成程度进行评估。结案后, 社会工作者依然对案主及其家庭进行一次评估, 分析指标完成情况并与接案时的情况做一对比, 这则是对个案情况的前后测。
本个案对案主本身的成效, 社会工作者以家庭治疗为主, 认知行为治疗、ABC理论等为辅, 帮助案主改善原有偏差行为。在社会工作者介入后, 近期案主未与他人发生争执;家庭成员冲突次数减少, 沟通增多;能按时到工疗站报道并与工疗站站员一同玩耍、完成任务, 并且愿意与人沟通, 逐渐远离手机, 走出家门。
(六) 结案与反思
社工介入本案, 虽然在介入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小问题, 但还是令案主有所改进, 促进案主家庭更好的互动与发展。本次个案服务的经验让社工进一步清晰了解该如何进行个案服务, 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家庭治疗模式介入多动症儿童个案服务。在本案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能较好的成为教育者, 教导案主认识正确的举止, 加强案主的是非观;同时, 社会工作者也是较好的协调者, 帮助协调案主家庭, 促进家庭关系以促进案主本身。总的来说, 在本案中, 社会工作者能较好的运用家庭治疗模式介入多动症儿童, 且能做好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角色。
五、总结
学龄期是儿童进入青春期前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一个关键阶段, 在此阶段若未给予多动症儿童适当的治疗和帮助, 就会给其带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心理障碍及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不仅会对其学业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可能还会引起家庭及社会问题。因而社会工作及时预防、干预和介入多动症儿童案例是极为紧迫和必要的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何侃.多动症儿童学龄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24) .
[2]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18:14-17.
[3]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68-70.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543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