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是对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下面小编分享了长江之歌的课后题,欢迎同学们来参考!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长江之歌》课后题
1,你从文中读到了长江的哪些特点?
2,文中用你称呼长江合适吗?
3,文中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你赞成吗?为什么?
4,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从“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读出长江母亲用博大的胸怀,哺育着我们中华儿女!
2.合适,用第二人称你更容易抒发感情,表达了对长江的依恋赞美之情
3.因为长江哺育了各族儿女,使高山大海永远联系在一起。滋润了每一寸土地,推动了新时代的发展
4.抒发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赞美之情
《长江之歌》课文分析
⑴对作者与写作背景的解读
胡宏伟,男,歌词作家、诗人,1953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9年12月入厂当工人。1972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创作员,现为xxx前进歌舞团副团长,大校军衔。国家一级编剧。他的主要作品有歌曲《长江之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等。
1983年,中央电视台用整整半年时间连续播出了专题片《话说长江》,这部专题片可以说是1983年中国电视的沸点。刚开播几期便造成万人空巷的播出效果,人们不仅陶醉于长江两岸旖旎风光的再现、主持人绘声绘色的解说,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主题歌片头曲《长江之歌》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片头曲以音乐为主,只配了几声“啦啦啦”的人声,但旋律亲切上口、颇有气势,不久就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旋律。后来,很多人给中央电视台提出建议,希望能填上歌词成为一首歌。于是摄制组于1983年12月25日向全国发出“征集《话说长江》主题音乐歌词的启示”。短短3个月,5000多首应征作品便从各地飞来。其中,胡宏伟在1984年新年前夕写在贺年卡上的《长江之歌》填词成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首。这首歌词被填入原曲,并在《话说长江》音乐会上由歌唱家演唱之后,便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
⑵对课文的基本解读
《长江之歌》的歌词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诗歌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发自内心地咏唱了这条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唱出了人们的真情实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歌词赞美长江,并不是直接描写波澜壮阔的长江水,而是从人们对长江的真情实感入手,将长江比作母亲,用第二人称直接抒发对母亲的赞美。
如何设置悬念,扣准文章的中心呢?可以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学生不难找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为什么说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这两个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读呢?
第一个问题可以抓住第1段“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和第2段“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感受到长江从雪山和远古迈着轻盈的步子姗姗走来,然后又迈着健步向东海、向未来奔去那奔腾咆哮的博大气势和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观。
第二个问题可以抓住第1段“你用甘泉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和第2段“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从而感受到长江母亲胸襟宽阔,无私奉献的崇高德。
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这些意象“雪山、春潮、东海、惊涛”雪山在青藏高原上,她是流经我国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的源泉,点点滴滴的雪水,化成一条条小河汇成一条巨龙向东海奔流;“乳汁、哺育、臂膀、挽起”这些意象全是关于母亲的,正是这些意象,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慈祥的母亲,一个无私的母亲,一个默默奉献的母亲,而长江正像这样一位母亲,哺育流域近4亿中华儿女,再加南水北调工程,长江施展着自己的母爱,不求任何回报,支撑着流域的发展,创造者一个又一个奇迹。
最后让学生反复咏唱“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直抒胸臆,深情地表达了中华儿女对自己母亲的象征——长江的无限依恋和热爱之情。
⑶金手指
歌词语言精练,对仗工整,结构精巧,巧妙运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抒情状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塑造了长江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出了长江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朴实无华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对长江的深深的依恋与无尽的赞美。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ti/893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