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阴晦(huì) 脚踝(luǒ) 惘然(wǎng) 恣睢(zuī)
B.鄙夷(bǐ) 晕倒(hūn) 撅断(jué) 味同嚼蜡(jiáo)
C.拮据(jū) 别墅(yě) 褴褛(lán) 抽噎(yē)
D.恍惚(huǎng) 道歉(qiàn) 蜷伏(quán) 簪子(zān)
2.将有错别字的词语改正:(4分)
媚上欺下( ) 三顾毛庐( ) 一抔黄土( )
怒不可谒( ) 格物致之( ) 竭斯底里( )
面面相觑( ) 妄自菲薄( ) 重蹈覆撤( )
3、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中国考察队员首次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跟踪 ,获得了海冰变化的第一手资
(2)政府一贯致力于 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3)春光之下,微风吹拂,两岸的杨柳更 出迷人的风姿。
A.监测维护显现 B.检测维护显见
C.检测维持显现 D.监测维持显见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2分)
A 学校希望通过开展节约用电教育,防止同学们不浪费用电。
B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 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D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5、从句式的角度看,填人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老师非常严厉地对他说:“这样糟蹋,太不像话了, ”
②他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太可惜了,由于最后一个球没有踢好, ”
A 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B.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C.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D.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6、下面是对“初中学生课外书籍阅读情况”的调查.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4分)
年级城 市农村中学
一般中学重点中学
初一40%51%16%
初二48%70%28%
初三30%50%15%
(1)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初中学生对课外书籍阅读的差异表现在:
A. B.
(2)请你根据从上面所了解到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建议。
A. B.
7、根据下面的语境,按要求答题。(4分)
2005年10月14日,新浪网和北京人大附中网校联合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嘉宾聊天访谈的对象是神舟六号航天员聂海胜的女儿聂天翔与费俊龙的儿子费迪。以下是节选的聊天实录。
主持人小马 :现在两位叔叔现在正在神六上飞行,问一个问题:网友们想知道,如 果你们爸爸安全回到地面上那一刻,你们见到他们那一刻想说什么?有没有想过?
聂天翔 :我没有仔细的想过,但是我想我应该会说我非常非常的高兴,你是我的骄
傲,希望在陆地上再跟他说一遍“祝你生日快乐”。
(1)如果你是聂海胜的女儿聂天翔,你想对自己的爸爸说些什么呢?请写在下面的
横线上。(不少于50字)(2分)
(2)如果你是航天员聂海胜,当你成功着陆,回到祖国,与女儿聂天翔见面时,你
想对自己的女儿说些什么呢?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2分)
二、阅读理解(50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23题。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精华资料等着你!
(一)(10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8.下边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其中哪一句同文中画线的句子有相同的表达作用?( )(2分)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C.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D.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9.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情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4分)
10.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4分)
(二)(24分)
那是四年前的事了,准确地说不是“最近”了,然而对我来说,却比昨天发生的事印象还要鲜明得多。
那年夏天,为了摄影我在喜马拉雅山麓、尼泊尔的一个叫多拉卡的村庄待了十多天。在这个家家户户散布在海拔一千五百米斜坡上的村庄,像水、电、煤气之类所谓现代的生命线还没有延伸到这里。
这个村庄虽有四千五百口人,却没有一条能与别的村落往来的车道。不用说汽车,就是有轮子的普通交通工具也用不起来。而只能靠两条腿步行的山路崎岖不平,到处都被山涧急流截成一段一段的。
由于手推车都不能用,村民只能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背一些东西在这条路上行走,每当我惊奇于草垛何以移动时,定睛一看,下面有一双双小脚在走路。原来是孩童背着堆得高高的当燃料用的玉米秸。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ti/846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