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周朝B、秦朝C、汉朝D、唐朝
2、秦朝“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于是()
A、建立皇帝制B、确立丞相制C、实行郡县制D、强化监察制
3、秦始皇实施的下列措施中,最能直接促进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的是()
A、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B、设立皇帝
C、设“三公”D、推行郡县制
4、下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政治制度,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排列为()
①郡县制②分封制③世袭制④“禅让”制
A、④③②①B、③④②①C、②④①③D、④③①②
5、秦统一后,全国市场上用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钱B、刀形钱C、铲形钱D、五铢钱
6、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中央政府设丞相
C、地方实行郡县制度D、皇权至高无上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秦朝刑法苛严,一人犯死罪,父、母、妻三族的人都要杀掉,这叫“连坐”
B、秦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战争共两次农民战争
C、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D、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
8、“楚汉之争”的性质是()
A、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
B、争夺封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C、刘邦反对项羽残暴统治的正义战争
D、项羽为维护农民利益同刘邦的战争
9、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遇雨,误期当斩B、秦的暴政
C、陈胜要建立农民政权D、被秦所灭的六国贵族都想恢复政权
10、秦始皇的下列措施中,不利于秦朝发展的是()
A、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B、统一度、量、衡
C、把小篆作为全国标准字体D、“焚书坑儒”
11、仔细观察右图,指出它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A、城濮之战B、巨鹿之战C、大泽乡起义D、牧野之战
12、陈胜、吴广起义的独特历史作用是()
A、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光辉。
C、首先提出平等、平均的口号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
13、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福兮,祸之所伏”
14、汉高祖采取“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经济十分萧条B、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C、大臣贾谊的建议D、他自己的远见卓识
15、汉朝统治者实行的分封制,下列不属于所封诸侯王应享有的权力是()
A、皇位继承权B、官吏任免权C、钱币铸造权D、收取租税权
16、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
A、咸阳B、洛阳C、长安D、巨鹿
17、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平定“七国之乱”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
18、当今,党和政府正在带领全国人民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而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也曾出现过“文景之治”的和谐社会景象。“文景之治”是指()
A、西汉初年的政治统治局面B、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19、汉初统治者没有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世袭制D、“禅让”制
20、西汉能在政治上、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拆分侯、王的封地D、平定“七国治乱”
21、汉以后,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教思想D、法家思想
22、汉武帝削弱相权,形成皇帝直接控制下进行决策的机构是()
A、“外朝”B、“中朝”C、“内朝”D、太尉
23、汉武帝在地方设置的监察地方官员和打击豪强的地方官是()
A、刺史B、县令
C、郡守D、司隶校尉
24、“昭君出塞”体现了汉朝时期的“和亲”政策,它发生于()
A、汉藏之间B、汉匈之间C、满汉之间D、汉蒙之间、
25、位于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文化遗址是()
A、河北承德避暑山庄B、辽宁沈阳故宫
C、甘肃敦煌莫高窟D、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A、公元前139年B、公元前119年C、公元139年D、公元119年
27、刘秀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公元前36年B、公元22年C、公元25年D、公元36年
28、“光武中兴”中的光武帝是()
A、刘邦B、刘彻C、刘恒D、刘秀
29、经考古证实,我国造纸术发明与()
A、西汉B、秦朝C、战国时期D、东汉
30、从《史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历史事件是()
①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②商鞅变法③道教的兴起④楚汉之争
⑤蔡伦制成植物纤维纸⑥陈胜、吴广起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⑥D、④⑤⑥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ti/656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