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的掌握,对于作曲、编曲、指挥、演奏来说,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乐理基础知识考试试题,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填空题
1、世界上有三种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他们是指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
2、根据德国乐器学者萨克斯和奥地利音乐学者霍恩博斯特尔于1914年提出的现代乐器分类法,可以把我国民间乐器分为体鸣乐器(如钟、锣)气鸣乐器(如笙、笛)膜鸣乐器(如鼓)弦鸣乐器(如筝、琵琶)四类。
3、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者是何占豪、陈钢。
4、《义勇军进行曲》原是《风云儿女》影片的主题歌,聂耳作曲;《热血》原是影片《夜半歌声》的插曲,冼星海作曲;
5、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十二平均理论的是中国朱载堉。
6、劳动号子,简称“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之中,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7、中国的民间歌曲一般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三大类。
8、八音是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9、六律是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10、聂耳创作的第一首歌曲是《省师附小校歌》
11、素有“人民音乐家”之称的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一生共创作了四部大合唱,它们是《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12、笛是我国广泛应用于戏曲、说唱、民间器乐的吹管乐器,因多以竹子制造,又叫竹笛。笛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以伴奏昆腔类戏曲而得名的曲笛,以及以伴奏梆子腔而得名的梆笛,曲笛较长,音色柔和;梆笛较短,音色明亮。梆笛比曲笛高四度。
13、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是我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原名华彦钧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改编的。
14、二胡是我国广泛流行的弓弦乐器,因有两条弦而得名。我国最著名的二胡乐曲,是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他还创作了《寒春风曲》《听松》两首二胡曲。
15、丝竹乐是由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最古老的丝竹演奏是琴瑟与萧管的合奏,常为歌唱和舞蹈伴奏。近代丝竹乐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以及云南丽江的“白沙细乐”等,丝竹乐的特点是乐队小巧,音乐风格轻松、细腻、优雅。
16、《高山流水》此曲现存曲谱于《神奇秘谱》。
17、少数民族的歌唱节日,壮族叫“歌墟”,苗族叫“游方”,侗族叫“坐妹”,蒙古族叫“敖包会”,回族叫“花儿会”,瑶族叫“放浪”。
18、我国各地音乐节日的名称:上海叫“上海之春”,广东叫“羊城音乐花会”,山东叫“泉城之秋”,四川叫“蓉城之秋”,湖北叫“琴台音乐会”,福建叫“武夷之春”,贵州叫“苗岭之声音乐节”,辽宁叫“沈阳音乐周”,黑龙江叫“哈尔滨之夏”。
19、聂耳,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活动家,1912年2月15日生于昆明,原名守信,字子义(亦称紫艺)。
20、音乐作品的高潮,典型的情况下出现在全曲的0.618、5/8或相似值处,同古希腊建筑、雕塑中黄金分割点正相稳合。
21、在遨游于宇宙空间的美国“航行者”太空船上,有一张向外国人发出的唱片,其中录制的七段音乐中,有一段是用中国乐器古琴,演奏的乐曲《流水》。
22、小夜曲是欧洲人特有的一种表达爱情音乐题材。
23、明代我过出现了描写垓下之战的两首琵琶曲是《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24、卡拉扬是奥地利(国)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是意大利(国)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是美国(国)指挥家;小泽征尔是日本(国)指挥家。
25、在我国引入西方音乐第一人是李叔同。
26、“下里巴人”常被当做通俗文艺的代称,与之相对立的“《阳春白雪》”,则被当作高深难学的代名词。
27、我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乾隆年间,形成了又一次高潮,产生新兴的剧种京剧。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于北京形成的,因此名为京剧。
28、“磬”是一种由石头制成的打击乐器,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打击乐器。
29、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子弟书相结合,汲取京剧、梆子腔等发展而成。由于它在演唱上以京音代替方言,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一带。伴奏乐器有:三弦,二胡。曲调流畅,跌宕起伏,字正腔圆,是京韵大鼓的突出风格。著名艺人刘宝全对其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30、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
31、人们通常称居住在云南弥勒、昆明一带的彝族人为“阿细”,阿细的男女老少在劳动之余都爱跳,又因为青年男女常在月下跳,故称《阿细跳月》。
32、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是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瑞士国人。
33、莫扎特写了49部交响乐,贝多芬写了9部交响乐;柴可夫斯基写了7部交响曲。
34、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是《音乐小杂志》,于1906年出版。
35、圆舞曲写的最多的,人称“圆舞曲之王”的是奥地利国约翰斯特劳斯;公认的“歌曲之王”的是奥地利国,作曲家舒伯特。
36、交响乐写得最多的是享有“交响乐之父”美称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ti/437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