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某同学由于粗心,将放在厨房中的一个装有液化石油气的气罐打开后(没有打着火),忘记将其关闭,过一会儿整个屋里都闻到刺鼻的气味,这是扩散现象;高速公路服务区司机把大货车停在水坑中,这是通过__热传递__方式给轮胎降温。
2.美丽的鄂州“襟江抱湖枕名山”,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市区及周边的湖泊,可以大大减弱该地区的“热岛效应”,这是利用了水的__比热容__大的特性;春夏季节,漫步在洋澜湖畔,可以闻到阵阵的花香,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__扩散__现象。
3.已知天然气的热值为4.4×107 J/kg,20 g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__8.8×105__J,用天然气将一壶水烧开,水壶中水的温度升高的过程中,水的内能__增加__,壶口上方的水蒸气液化成“白气”的过程中__放出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在1标准大气压下,1.5 kg初温为90 ℃的水吸收6.93×104 J的热量后,它的末温为100℃[c水=4.2×103 J/(kg?℃)]。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吸气、压缩、__做功__、排气四个冲程。
5.西气东输工程让滨州市民用上了物美价廉的天然气。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质量为2 kg、温度为20 ℃的水加热至沸腾,水至少要吸收6.72×105J的热量,这需要完全燃烧__8.4×10-3__m3的天然气。[c水=4.2×103 J/(kg?℃),天然气的热值为8×107 J/m3]
二、选择题
6.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
7.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温度为0 ℃的物体没有内能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通过外界对物体做功
C.正在沸腾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增加,内能不变
D.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
8.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
A.用锯条锯木头,锯条温度升高
B.向饮料中加冰块,饮料温度降低
C.寒冬,用热水袋暖手,手感到温暖
D.盛夏,阳光曝晒路面,路面温度升高
9.下列生活实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B )
A.冬天人们常用双手互相摩擦取暖
B.用茶壶烧水,水烧开时,茶壶盖被顶起
C.钻木取火
D.四冲程汽油机的压缩冲程
10.《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四川的腊肉、香肠受到人们的青睐,火锅更是以麻、辣、鲜、香吸引着众多食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在比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火锅味,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B.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不会扩散
C.灌制好香肠后,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D.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12关于热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效率越高的热机功率也越大
B.汽油机和柴油机均属于内燃机,工作时它们点火的方式也相同
C.汽油机工作时汽油在汽缸里燃烧,汽油属于二次能源
D.使用热值高的燃料可提高热机的效率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把-10 ℃的冰块放在0 ℃的冰箱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的内能会增加
B.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中吸收了热量
D.我们不敢大口地喝热气腾腾的汤,是因为汤含有的热量较多
14.《舌尖上的中国2》聚集了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C )
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铁的比热容大
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
D.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15.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水 4.2×103 铝 0.88×103
煤油、冰 2.1×103 干泥土 0.84×103
沙石 0.92×103 铜 0.39×103
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 100 g水的比热容是50 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
D.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16.用相同的加热装置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由数据比较两种液体的比热容( A )
时间t/min 0 1 2 3 4 5
甲的温度/℃ 20 22 24 26 28 30
乙的温度/℃ 20 25 30 35 40 45
A.c甲>c乙 B.c甲=c乙
C.c甲
【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3.物理试题及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ti/2096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