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完了。不妨回过头来盘点盘点,看看我们从中都得到了什么,又失掉了什么。
一、回家过年
不知怎么回事,年关逼近,在外打拼的人心里便象猫踹了一样,早早盘算着怎么回家。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人把过年看作是一年中最大的一个节日。辛苦了一年,分别了一年,到过年时总得聚在一起,好好叙叙旧,谈谈心,修补一下感情的空隙,加深一下亲情的愈合。有钱的回家,没钱的也要回家,过年比什么都重要。
路途遥远的坐飞机坐火车坐长途客车,路近的开私家车骑摩托车搭公交车,要是从空中俯视下来,接近年边的所有道路几乎每时每刻车流不断,一如人体血脉,热血汩汩流淌从不停息。
回家的路是充满艰辛的。拖儿带女的,大包小包的,转车转机的,连走带跑的,饱一餐饿一顿的,夜以继日旅途劳顿的,所有的机场车站人声鼎沸,所有的机舱车厢人满为患,所有颠沛流离的游子面容疲倦。象鸟儿纷纷在天黑前要飞回自己的鸟巢,所有的路途奔波的人都在奔向各自心灵的归宿。
回家过年,似乎比什么都要神圣。政府放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交警为长途奔波的农民工送茶递水,的士组成爱心车队,私家车主为搭不到车的人提供“顺风车”,所有的交通运输工具都紧张忙碌起来,可以说,中国大地涌动的是回家过年的掀天春潮。
其实,回家了,一切都很平常,也很平淡。儿女回到爸妈身边,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兄弟姐妹别后重逢,祖孙几代欢聚一堂,大家说的是家常话,喝的是团圆酒。一切如常。只不过平时各奔东西,各忙各的,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可能象这样在一起过着平常的日子。
回家过年,好比汽车在路上加油,人们回到家里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回到原生态环境中重新汲取生命的能量,回到精神的家园重新弥补缺失的灵魂,为来年新的征程作一次全新的检修和整装。
好多人回家过年仅只短暂的几天,过完年反觉疲惫不堪。为什么?这就如一个平素不吃荤的人,偶然吃一次油荤的大餐,必然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一家人聚在一起过年,除了体能上的过度消耗,还有精神上的过度消耗,狂欢极乐之后,必然有一个疲劳松弛的过程。过年,是一次经济的消耗,也是一次体力的消耗,还是一次精神的消耗。
但一年仅有一次。这一次跟上一次不一样,跟下一次也不会一样。每一次家人团聚,都是一次亲情的更新。如果没有这种一年一度的及时更新,亲情就会逐渐锈蚀乃至腐烂。回家过年,就是一次更新和维护,从而获得亲情的不断升级。因而,回家过年并非可有可无,相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二、买年货
一进入腊月,商家就开始造势,卖年货成了整个腊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年货,顾名思义,总是跟“年”有关的“货”。大街上,张灯结彩,横幅如潮。商店里,贺岁音乐喜气洋洋,年货大街比比皆是。人头攒动,游人如织。大型商场大型超市,哪怕那些不起眼的商店,购物的看货的消费热热浪滚滚,到处都弥漫着浓郁的过年气息。吃的,穿的,用的,年货不一而足,包罗万象。小到瓜子花生,大到电视电脑,贱的几十几百,贵的成千上万,似乎只要是过年时用的,全都是年货。更有一站式年货大街,将各地风味小吃引进来,虽然卖的不是年货,但也能增添人气,凑凑热闹,烘托年货销售的气氛。还有那些打折促销的军用皮鞋榨汁机日用品,也都趁着过年的机会赶来兜售,权当做年货贱卖。由此看来,如今所谓年货,可以理解为所有赶在过年前销售的货物,统称为年货。
实际上,好多年货仅仅是卖的热闹,买的好玩,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比如这个糖那个糕的,这个特产那个名点的,这个营养品那个滋补品的,买回来或丰富家庭的茶点以供来人招待,或当做礼品送人以表新年心意。结果往往是来人并不怎么吃,自己吃不了;送人不讨好,给人带烦恼。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观念变化了,绿色环保健康饮食的理念已经广为普及,减肥、瘦身、营养、健身的饮食习惯普遍建立,乱吃贪吃的人越来越少。如果家里置办的各类杂食年货多了,既造成浪费,也带来负担。
看来,买年货要好好斟酌一番,需要的就买,不需要的不买;要多少买多少,买多少用多少。从实用角度出发,不攀比,不浪费;从健康角度出发,不乱吃,不贪吃。
卖年货的喜欢热烈,买年货的需要冷静。
三、贴春联
过去,好多人家春联都是自己编自己写的,那是一种文化。自己编,编自己想编的;自己写,写自己善写的。在老家,据说正月初一上街读春联比春联是一种习俗。对春联,不仅是写给别人看的,更是写给自己和家人看的。作春联,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释放。将喜怒哀乐置于其中,将信心希望悉数展示,通过编制春联,起到贺岁、励志和展望的作用。
而今,绝大多数家庭的春联都是在书店或小摊买的,或是企业赠送的。春联贴了,可能还没有看过。即使看过,也只是浮光掠影,不识其味。好多春联是通用联,你家能用,我家也能用。还有的春联是专用联,由于有的人家没人懂得,结果该贴的没贴,不该贴的帖了。比如“经济振兴收效果,商肆点缀促繁华”,“彩云不锁乡关梦,东海难分骨肉情”,贴在普通人家就不适合。
为什么如今很少有人自己能作春联呢?这与当今的教育有关。旧时的学校教育,教孩子必须学会作对子即作对联。于是,一般人都能或好或差地自己作对子,既表达胸臆,又展示才华。现在的学校教育,早就不时兴这一套。不说一般人不会作春联,就是书店卖的、人家门上贴的春联,有些也不符合春联写作要求。比如“大地流金万事通 冬去春来万象新”这幅春联,就明显存在音律和词义搭配不当的问题。学生读了十多年书,没背几篇古诗文,根本没学过作对子,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但就文化传承而言,教会学生作对子,应当列入学校教育必修内容。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会作对子,那么,春节走在街上,欣赏家家户户的春联,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岂不犹如走在一条艺术画廊一样,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895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