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朗,是一个叫人不想家的地方。这里被称为是西藏的小瑞士,大自然的天然氧吧。这里有江南水乡的绿,却因原始森林的密布略显粗犷。鲁朗318国道的扎西岗村风景如画,民风淳朴得几乎成为过路游客骑游的必留之地。原始森林包裹中一个不大的草甸,木房子,木桩栅栏,遍地牛羊散布,草地上各色低矮的花竞相绽放。相传最早这里只有几户人家,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地方,直到文成公主途经此地歇脚,着迷于这仙境般的风光,为其取名“扎西岗”,意为“吉祥坡”,今已有“鲁朗第一村”、“川藏线上的伊甸园”之美称。
去鲁朗不容错过的美食首数鲁朗石锅鸡。做石锅鸡的石锅是有讲究的,石锅的原材料来自西藏墨脱县的一种质地柔软的石料,门巴族人在陡峭的悬崖上采石,背回家经手工打磨而成。领队调侃说,石锅里的鸡是土生土长自由放养的,饮高原雪水吃冬虫夏草的高原鸡,用高原的鸡炖汤,加入野山菌、手掌参、红枣、枸杞便成了最好的滋补品。香味扑鼻,一桌人落座之后,先每人盛一碗热腾腾的鸡汤,下一撮香菜葱花,可谓色香味一应俱全,美美的先下嘴,全然忘记拍照晾晒幸福美食的习惯。喝两碗汤,再分吃熟烂的鸡肉,一锅鸡汤哪里够我们这群吃货三碗两碗地海吃,再添汤加白菜豆腐等新鲜蔬菜,一顿鲁朗石锅鸡意犹未尽,离开后每每想起鲁朗,就是那香喷喷的犹如团聚的味道。
若想体验花园式的家庭旅馆就去鲁朗的扎西岗村。金秋十月,我们一行十人,两辆车摸黑绕着风景宜人的318,深夜赶到村子。热情好客的阿佳为我们做好酥油茶,双手接过彭措大叔倒上的正宗的酥油茶,甜中带着咸,还有奶腥味,吃着乳白的耐嚼的奶渣。白日里游玩未尽兴,晚上继续狂欢,来自全国各省的驴友围坐一大桌,可谓全国人民大团结。带队的大美请客喝啤酒,听他说来西藏不喝拉萨啤酒等于没来,拉萨啤酒纯雪山水无污染,也抗高反。齐聚扎西岗村的阿佳其美家,玩最简单的酒令,欢声笑语,晕晕沉沉时间一晃到凌晨。睡前大美严肃地叮嘱大家:嘴巴张大睡觉。我们都惊愕了,“为啥?”“天然氧吧,世界上最纯净最富足的氧气就在这里,今晚不尽情地呼吸,错过了可别后悔!”我们都笑了,记得张大嘴巴!
三个人安卧在童话故事里的小木屋里,木墙、木地板,雕梁画柱,屋内散发着松木的清香。10月的被窝有些潮气,蜷缩着张大嘴巴,不知不觉就睡到天明。一大早推开门,头顶云气弥漫,惊喜这满院的花,大丽花、波斯菊、黄菊花,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花统称美丽的格桑花,在晨雾的沐浴下越发地光鲜。院子中间用一个很大的树墩锯成原生态的桌子,周围摆着四个小树墩做凳子,上面撑起一把太阳伞。远处山水泼墨一般的亦真亦幻,哪里找世外桃源?哪里有山水田园?恐怕离开这里,这一辈子都没有如此心旷神怡的地方。周围的云在眼前开始升腾,多想飞升上天扯下这一团写意的流云,让我看看扎西岗村的蓝天,和彭措大叔所说的不远处他放牧牦牛的原始森林。西藏的天说变就变,在我们离开的早晨,天阴沉沉地下起毛毛细雨,那个淫雨霏霏的扎西岗村,黏糊糊的如离愁、如相聚后的别离,望一眼不舍,再回望一眼还是不想离去,这感觉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让人不想家吧。
第二年再去西藏,带着孩子又去阿佳其美家小住,看她在院子里和阿佳的卓玛姑娘谈笑风生。7月的西藏,麦浪翻滚,扎西岗村金黄一片。只一年的时间院子里原先空缺的位置又建了一排新木房子,屋顶上画着金轮、双鱼等吉祥八宝,藏式床榻一米宽,木质床头,据说藏家的夫妻一人一张床,如若恩爱亲密头对头睡,如果闹别扭,索性脚对脚,听着蛮有意思。来世做一位有信仰的藏族人,找一个藏地人过这种与世无争的藏家生活,放牛牧马、唱藏歌、跳锅庄、喝酥油茶、吃糌粑,该是何等的惬意美好。
每天清晨阿佳做好早餐,鸡蛋、小米粥、酥油茶、小菜;中午一起吃石锅鸡,熬汤,炖菜,跟阿佳学做糌粑,满满的全是家的温馨。
跟随领队去了扎西岗村的土司遗址。青草凄凄,断垣残壁,残留的门框只剩半截立在草丛里,我绕过低矮的围墙有一刹那周围很静。是,我的确听到一阵诉说,来自遥远的时空,那些我不曾听懂的语言,那一刻,面对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异类。土司遗址的不远处是青冈林,青冈树上垂下长短不齐的白须,听说这种白须只有在高原无污染的青冈树和松树上才有,白须像一树树的经幡,随风摇摆,像是诉说着时间,又像是诉说故事。青冈树下的草地上有自然生长的野山菌,如铜钱般大小,黄黄的很新奇,捡起它像是小时候在果树上随手摘下一枚果子那种久违的欣喜。想必自然与我们就该如初见时的那般亲近美好。
站在青冈林的观景台上,看到成群悠然归家的牦牛,想象它们脚踩原始森林厚厚松针,徜徉在鲁浪牧场的绿色花海的惬意。生命长了又能怎样?住在北上广又如何?摩肩接踵的人群里,属于自己的空间又有多少?如果累了,就去扎西岗村,给自己的心灵一份安逸,静静地坐在牧场边发呆,跟着牦牛的脚步去原始森林,看它静静吃草,悠闲散步,你不用担心回不了家。
鲁朗,就是那个叫你不用想家的地方。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831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