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位于亚热带地区,地处于粤之西北。那里丘陵连绵、群山环抱、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尤其适合竹子的生长,素有“竹子之乡”的美誉。
那竹子的用途可广了,除了可以吃的竹笋、竹荪之外,还可以做成很多很多的生活用品。尤其在母亲的手里,竹子简直成了“百变星君”,簸箕、菜篮子、热水壶外壳、蒸笼等等,在母亲的手里迅速生成,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加上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一直就贫穷的家里,竟成了自力更生的乐园。
其实母亲从小就苦命。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尚未来得及懂事,便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过早的失去了双亲和她赖以遮风挡雨的家,只得从小就寄养在一位远亲的家里,母亲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岁月,贫穷、疾病、饥寒交迫、“左派”人士无理的殴打,一直伴随着母亲的成长,鬼门关成了她去得最多的地方。直至她成了家,有了孩子,幸福才姗姗到来。也许是过去生活的苦难,造就了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和节约的美德。
在家里众多竹子做成的生活用品中,我最喜欢的是母亲做的筷子。继承了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筷子是我们的国粹,是我再也熟悉不过的生活用品,我每一天的吃喝都离不开它。
筷子看起来很简单,但制作起来要也要经过伐竹、晾水分、去皮、砍片、刀削、清洗等几道复杂的程序。但在母亲的手里,这些程序一气呵成,转眼之间一双双崭新的筷子就会呈现在我的面前。母亲做的筷子特别的美观、实用,从小到大我就是用母亲做的筷子夹着她做的可口饭菜成长,直至我参加了工作。
那一年的中秋,趁着单位放假,我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在我刚下车的一刹那,就看到了站在村口等我归来的母亲,那种急切盼儿的表情写满了她那张布满岁月年轮的脸,我不禁感到一阵阵揪心的疼。
回到家里,才卸下行李,母亲就拉着我的手不停的嘘寒问暖,那种母亲特有的唠叨弥漫着整间老屋子。幸福、感动、愧疚……所有作为儿子应有的情感,一下子一股脑的占满了我那颗疲惫不堪的心。
一直以来,从小没有读过什么书的母亲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而我从小的学习成绩也从未让她失望,在那个教育落后的村子里显得那么的不可思议,我那一份村民认为吃“皇粮”的工作也让他们羡慕不已,我因此而成为了母亲的骄傲,每每和村民谈起我,母亲总是流露出自豪的表情。
在外闯荡多年,日子的疼痛和无奈让我饱受沧桑,但我从不与母亲谈起,生怕因此而加快她的衰老。我一直愧疚自己拿不出更大的成就回报母亲,惟独我时刻不在的孝顺,让自己感到些许的安慰。
相聚总是那么的短暂,转眼之间我又要不得不与母亲告别。临走前的一天,母亲叮嘱我多带一些家乡的特产回去,因为在她眼里城里的消费高得惊人。我害怕给母亲带来劳作,一再推辞。母亲却一再坚持,我执拗不过,说:就带一扎您做的筷子吧,我正好要换呢。母亲很乐意,拿出一根晾干了水分的大竹子,拿起她那把熟悉的砍柴刀,细心的做了起来。
我已经很久没看到母亲做筷子了,但母亲过去做筷子的麻利动作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现在母亲明显的老了,动作迟缓了很多,那双布满了老茧的手也有些许的颤抖,刀子的位置有些吃不准,气也有些喘了,一颗颗汗珠从她斑白的双鬓渗了出来。我在一旁看着又是一阵阵揪心的疼。
母亲把做好的筷子交给了我,说:总共是十二双,十二这个数字在家乡可是代表顺顺利利,就希望你一切都顺顺利利吧。一如以前平淡的语言,一如以前细心的关怀。
尽管老了,但母亲做的筷子还是跟过去一样美观,我感动的接过,用心把它捆扎好,郑重其事的放到我的行囊里。一路上我都认真的看管着,生怕它在那个地方就丢失了。因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捆筷子,更是母亲那一颗牵挂的心。
回到家里,给母亲报了个平安,就野蛮的把原来的筷子“下岗”,换上母亲亲手用家乡竹子给我做的筷子。每一天都小心翼翼的使用着,生怕一不小心就给它带来哪怕是一丁点的破损。直到现在,六年过去了,那十二双筷子给我保管的好好的,一根不缺,一点破损也没有。如今,我的儿子也学会了用筷子,是我亲手教他用他奶奶做的筷子夹菜的。我想,我要把母亲的美德、母亲那份对我们血浓于水的情感由我的下一代一直传承下去——有些东西我和我的下一代真的掉不起。
如今,已是深秋,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要来临,仰望那一轮即将圆润的月亮,我又想起了六年前那个中秋假期。人们常说月是故乡明,是的,故乡的明月总是让我心驰神往,但工作的忙碌又往往让我身不由己。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刻,我又思念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在六年前给我做筷子的动作。母亲啊,您还像以往一样在不停的劳作吗?您给我做的那十二双筷子我可一直用着呢!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803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