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无车日随想散文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这一项活动是1998年法国人发起的,其宗旨是增强群众环保意识,使他们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鼓励人们使用更为清洁的交通工具。 此后,这一活动在欧洲大陆迅速兴起,后来又传至亚洲。 2000年10月14日,四川省成都市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第一个“无车日”活动,使当天市区交通噪音降低了4.5个分贝,交通事故下降了37.5%。2006年12月,建设部向全国各个城市发出开展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的倡议,收到了108个城市的积极响应,并决定于2007年9月22日开展首届“无车日”活动。

  从2007年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了,可是无车日的活动在我国还仅限于宣传,广大民众都还没有参与其中,甚至绝大多数人对此项活动还不知晓。所以广大有车族们在这一天依然如故地驾车上班、出行或旅游,拥挤的交通依旧在传唱着昨天的故事,污浊的尾气依然在损害着人们的健康,为城市上空的阴霾添砖加瓦。

  中国的工业化比起西方世界晚了很多年,汽车工业的兴起也大大落后于欧洲,因此我们的无车日活动自然要比法国比欧洲来得晚。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迅疾膨胀了人们腰包的同时,也刺激了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家庭私人拥有轿车从改革开放之前的没想过、不敢想转而变成了现实,于是在攀比思想的指导下,多数人立即行动起来,加入了有车族的行列,让中国大中小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排满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进口的国产的、高中低各种档次的轿车。如今买车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来说已经不是多大难事了,但随后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诞生了,首先出行难到处堵车已经在诸多大中城市司空见惯,甚至就连锡林浩特这样的新兴小城市在上下班高峰期车辆也排起了长龙,有时过一个十字路口竟然要等五六个红绿灯。其次是停车难,这种情况尤其在大中城市为甚,所以使得上班族们为了抢得一个停车位不惜每天早出发一两小时,而且许多小区无处停车只好将人行道自行车道占用。其三是尾气和噪音严重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并加重了城市上空的雾霾现象,同时也加剧了城市气温的升高。

  汽车工业的倡导者们初衷绝非仅仅是为了方便人们出行,而最核心的目的应该是拉动消费,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在以经济为中心、以GDP论英雄的年代这应该是没错的。但是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幸福感。可是整天生活在雾霾笼罩、交通拥挤不堪的城市中的人们还有多少幸福可言,他们的腰包里即使装满着鼓鼓的钞票,他们的坐骑即使再豪华名贵还有多少快乐可言呢?经济发展了,物质水平提高了,但人们生存化境恶化了,身体健康遭到侵害了,谁还能快乐幸福呢?

  要想减少汽车工业对城市的诟病和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倡导绿色的出行方式,倡导乘坐公共的交通工具,就必须对绿色出行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和安全保障。目前我国各地公交车由于交通拥挤使得出行不畅不便不说,大多数公交公司只考虑经济效益,哪里挣钱跑哪里,因此很难让公交车辐射城市的所有地区和角落,其实公共交通属于公益事业,不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为了百姓出行方便,政府应该给予适当补贴。可惜我们一些目光短浅的领导们将公交车的运营权出售给个体户,他们在经营的时候当让首先是经济效益第一了。在这一点广西的桂林市就做得非常好,桂林市一共有三种公交车,一种是一元一人次的非空调车,一种是两元一人次的空调车,还有一种是免费的公交车。这种以人为本的公交运营模式让老百姓的出行既便宜又便捷,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比率当然要大得多。另外骑自行车是一个很好的绿色出行方式,既锻炼了身体,也减少了交通压力,更益于节能减排,可惜的是号称自行车王国的中国城市里骑自行车的身影是越来越少了。这一方面是很多人盲目攀比,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举债加入到有车族的行列,使得骑自行车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自驾车的急剧增多加重了交通拥挤,机动车蛮横地霸占了自行车道,让骑自行车的人缺乏安全感,这也是一部分人不得不放弃自行车的原因之一。所以倡导绿色出行也要给骑自行车创造必要的安全环境。

  这些年为了环保也为了减轻交通的压力,政府和相关部门花费了好多心血,做了很多宣传,也开展了好多活动,但是基本上可以说是收效甚微,交通堵塞的状况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在不断加剧,城市上空的阴霾非但没有散去,反而还在继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方式还没有深入人心,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一些部门一些领导热衷于搞花架子,热衷于媒体效应,每一次活动都是来个启动仪式而无下文,不督促不检查,自己又不率先垂范,光做个报告喊几句空洞的口号,怎能带动大家去实践。官风民效,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做好宣传的同时领导们以身作则带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自行车出行,这样做要比搞启动仪式空喊口号的效果好上十倍百倍。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79128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