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圣人网络经典散文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孔子是圣人。

  两千多年了,他一直以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的形象存在于炎黄子孙的心目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遵循着他的教化,遵循着千年承袭的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习惯,成为了人们植根于脑际的不可剔除的固有如天生一般的习俗。

  他的学说思想,如一盏照亮了漆黑夜晚的光焰四射的明灯,照亮了华夏文明原本浑浊的视野,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规范了后代子孙的言行举止,使泱泱中华成为了地球上的礼仪之邦,文明之都,文化之源。

  遥望历史长河,时而浪涌波翻,时而平缓流淌。云蒸霞蔚,天际茫茫处,我极目搜寻,希望能目睹圣人卓绝的风采,结果只是一片徒劳。春风拂来,带着草木泛绿的气息,送来百花争妍的芬芳,苍鹰翱翔于蓝天,小鸟啁啾在枝头,麋鹿逐欢于草坡和密林。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好,生长五谷给天下人以温饱,长出桑麻使天下人纺织做衣……所有物质的供给,还不足以使天下人脱离愚昧,脱离无序,脱离野蛮,脱离战祸,脱离迷信。对泥塑神灵的顶礼膜拜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祷告只是欺骗灵魂的谎言,一切美好的愿望也只是遥不可及的幻境。

  人哪!该接受怎样的教化?谁又能教化普天之下的民众?人间的出路在哪里?文明似乎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大周王朝衰亡了,华夏大地陷入到群雄争霸,战乱不断的漩涡里。

  豺狼奔逐的大地上,恃强凌弱的现象比比皆是。先祖周公制定的赖以维持天下秩序的礼法被当时的诸侯权贵们用来装点门面,糟蹋的不成样子。追随诸侯权贵的一帮峨冠博带的所谓圣贤们,无法用锦袖缎袍包裹住一颗颗狼子野心,巧言善辩,信口雌黄,只是为了仕途的一帆风顺,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致天下苍生于铁蹄剑戟之下。

  世道黑暗,民不聊生。孔子看在眼里,听在耳中,疼痛在心上,他发誓要蒸救天下苍生,使天下恢复理想的秩序。

  为此,他曾一度想进入仕途来实现自己“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结果却处处碰壁,当时的各个诸侯和权贵们并不买他的帐,他抛妻舍子,乘坐马车,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四处宣传自己仁政德治的治国平天下的谋略,得到的只是爱理不理,或是冷嘲热讽,甚至诬陷恫吓,即使有个别诸侯给了他爵位,也只是无用的闲职,他们有兴趣的时候也会找他谈礼论道,不感兴趣了,就把他像一件无用的器具丢在一旁,连多看他一眼的心情都没有。他因此只感到心里发凉,走吧,但是又到哪里去呢?

  天地无涯,华夏浩荡,单单就是没有孔子抒发心志,实行抱负,实现理想的场所。

  “唉——!”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在无奈中发出了深深的叹息。正义何在?天良何在?道义何在?仁德何在?天理何在?礼制何在?“汎爱众而亲民”的圣人时时处处为天下担忧着。

  安心吧,看来入仕实现抱负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圣人自有圣人的眼光,思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有另辟蹊径了。

  从此,两千多年前鲁国都城曲阜城的一隅,孔子和学生们忙活了一些天,栽种了不少杏树,他改造这片环境的目的,是要在这里创办学校来教授学生。他给教学之地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杏坛”,他一心想把自己的学术主张,治国理论毫不保留地教授给前来求学的弟子。“有教无类”,学生不分地位、身份、贫贱、国籍、年龄、容貌,只要是想学知识的,都可以来拜他为师,来者不拒。看着杏坛人头攒动,听者如云,孔子心底受到了震动,天下原来竟有这么多求知若渴的人哪!他为自己的追求问心无愧,如果自己的主张是错误的,是危害天下社稷百姓的,是异端邪说,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人来接受教育呢?他们以做人最起码的见识分辨着、议论着,仁政德治的确是深得人心的。这使孔子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受到了很大的鼓励。

  为天下培育出仁德的贤能,再依靠他们的仁德教化,使天下恢复和平的政治局面,恢复安乐祥和的社会秩序。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心胸是博大的,头脑是深邃的,眼光是高远的。他殚精竭虑为仁政德治的社会理想而奋斗着,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岁月易逝,容颜易老。经过周游列国,宣传主张,人生的大半时间度过去了,虽然办学十分顺利,众多的弟子中不乏有睿智的贤才,这些贤才完全可以把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付诸于实践,但是孔子还是有着担忧,那就是自己渐入暮年,生命存在的岁月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无论是体质还是精力都不如从前了,惟一值得欣喜的是见识的开阔,学识的丰富,经验的老到,知识的成熟。

  夜深人静,孔子丝毫没有睡意,他一直在思考着后面不单要教书育人,还应该……伴随着东方新一天曙光的出现,孔子决定了,华夏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因为他的这个决定,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诗》、《书》、《礼》、《乐》、《易》、《春秋》,古称“六艺”。对于今天中国普通的民众来说,连读起来都要费很大的劲,更不要说熟读默诵了,即使细心钻研,大多数也只是一知半解,而能系统掌握的只在极少数。

  想想两千多年前那些日日夜夜,想想背已驼,腰已弯的孔老夫子,那是怎样的一种决心、信心、执著。为了修订“六艺”,他利用周游列国的机会,顺便留心收集的资料,就放满了一屋子,可想而知,他花费的心血,足以使我们今天的后人汗颜,他所付出的精力,使我们今天坐在电脑旁靠敲打写作的文人们难以达到的。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孔老夫子心念社稷,怀着为天下民众谋福的信念,靠着对先辈文明遗产继承的情愫,以匹夫之勇,之智,之力,在一盏微亮如豆的菜油灯下,废寝忘食,刻苦钻研,去伪存真,经历着不亚于周游列国传道的艰辛。寒冬,屋内如冰窖,暑夏,炙热如蒸笼,他都不当一回事,只是带领着学生一门心思地去进行著作的校对修订和编写工作……

  几年之后,孔老夫子终于完成了一生最后的夙愿,起着划时代意义的新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编写完成——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他进行了一场影响千年的革命,作为后来中国封建王朝的莘莘学子普遍的教科书,以新的“六艺”为考试内容,科举制度为历代王朝培养了大批的文化精英,这使得中华文明有了向世界古代文明顶峰冲刺的可能。

  “逝者——如斯夫!”孔老夫子曾经面对发出过长叹的江河,依然在不息地奔流着,独不见了圣人的身影,他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夏历二月十一日离开了曾为之奋斗一生的世界,毫无遗憾地闭上了困倦的双眼,投入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

  安息吧,圣人!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77052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