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深爱着的母亲
序言:问世间情为何物?谁人不起思母情,谁人不流思母泪?此稿完成,我已泪流满面。现仅以此篇,追忆我逝去的,深爱着的母亲。
桃花因为母亲而美丽
梦魂里,我又回到了故乡,走过故乡长长的宽阔的街道,走过一栋栋的高楼,回到我的家,回到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回到老屋,我仿佛又看见了母亲的那株老桃树。我记得,每年的春天,老桃树的枝干上都会冒出几株新芽,悠然吐绿。在春风的吹拂下,轻歌曼舞,婆娑多姿,摇曳在丽日的蓝天下。你看呵,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花瓣,花心里凝结着晶莹的露珠。当春风吹过,露珠就在花心里兴奋地跳跃并闪烁着。在其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存贮在花心里美丽着。而桃花则以不动声色的速度,对未来满怀期待,幸福的盛开着,端庄而典雅,直到花的颜色退去,直到花的芬芳过去。当代之而来的青青小桃悬满枝上,绯红了笑颜的时候:“已是桃之灼灼,流光溢彩”。
不知不觉间,我感觉自己的眼泪在无声地流下。此刻我的心灵已经被母亲的老桃树净化,顷刻间,仿佛岁月所有的失意,尘埃乃至迷惘都于此时随风而去。我心底的感动漫上来,打湿了我的视线。
我从梦魂中醒来,世界变了样,母亲的桃花已不复存在。千般乡情,万般苦忆,一起涌进我的心中。
故乡呵,何堪遥望!
桃花啊,我又见到了你!
生我养我的母亲啊,我想念您!
在故里,母亲的娘家是大户。其大户,主要体现在外祖父骑的那匹高头大马上。
据母亲说,风度翩翩上过大学府的外祖父就是骑在马上遇见的外祖母。外祖母的气质,外祖母的美丽,让外祖父一见钟情,为之倾倒,他万没想到在他的家乡,古朴的山城临江,会有这么迷人的女孩。
从外祖父见到外祖母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外祖母和外祖父的命运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在我渐渐长大的日子里,我经常会看到外祖父的字,外祖父能写一手很漂亮的书法,字迹潇洒苍劲,很有气势,宛如行云流水。
岁月无语,一天天地走过,外祖父的洋服和大马早已在时间的剥蚀里化为尘埃。
青春焕发的神彩,寄情山水的生活,已经在旧时的岁月里被那个动荡的年代所摧毁,战争已不可避免地殃及了古城,故里的天空硝烟弥漫,因为战争的原因,外祖父的家境开始没落,如同他老人家那流云流水的书法一样,一挥而下,永远地定格在了母亲的回忆里。
在以后的日子里,当远远的空中再度响起枪炮声的夜晚,很小的母亲便寄住在了自己通化的亲娘舅家,一住就是十二年。母亲十五岁了。十五岁的母亲亭亭玉立,是方圆百里的人尖子,最美的姑娘。母亲有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长长的秀发自然的弯曲着,这点像极了我的外祖母。据说母亲那时候穿着一身月白色的衣裤。
在母亲十五岁那年,姥爷接回了母亲,他已经为母亲订好了人家。
当时家境小富的祖父以最高的聘礼赢得了这门亲事。一马车的粮食,据说是“十二担”小米。祖父很精明,因为他知道粮食在那个时期意义非凡,这让外祖父的脸上很有面子。为着外祖父的面子或者更多的原因,母亲过早地成家了。
起初母亲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此她和外祖父抗争过,她的抗争是徒劳的,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我十五岁的时候已是浑江市第三中学初二五班的学生了,每天在父母慈祥的目光里学习、生活和成长,而母亲的十五岁,却由于那个特殊的社会,特色的年代,特殊的因素过早的嫁给了一个根本不认识的男人-----我的父亲。
回忆到此,我不禁又为母亲庆幸了。在我的心里,眼里,我的父亲,那个早已离我而去,离开了这个世界的父亲,是那么的勇敢、正直、勤劳、善良、慈祥呀!
当年母亲流着泪,坐着大红花轿,成了新嫁娘。我不敢设想,十五岁的新娘,浪漫的大红花轿,蜷曲的社会,匍匐的人生,水分尽失的岁月,还有那最高的聘礼,对于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送亲队伍的唢呐声和轿夫脚下扬起的尘土在空中弥漫,遮住了母亲对前面路程的迷茫和期盼。在那个扭曲的年代,做了新嫁娘的母亲心里没有一点安全感和幸福感。未来有太多的未知在等待着她,欢乐、幸福、痛苦、忧伤乃至艰辛和苦难。
此后的日子里,我们兄妹相继出现在了母亲的生命里,母亲的一生共养育了我们兄妹八个,我们是母亲所有点山河岁月,是母亲辛劳一生,幸福一生的源泉!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当今天的我远隔时空隧道去追忆母亲人生中所走过的路,那个我看不清楚的社会时,是我对母亲思念的延长线,当年母亲坐着花轿的样子,当年母亲的月白衣裤,当年母亲的桃花,给我以抹不掉的记忆,以至于在母亲去世二十七年后的今天,母亲的老桃树依然会经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中,让我在对母亲的回忆里产生出一种对桃花特殊的眷恋。天际的燕啊,一只只飞回了屋檐;天际的云啊,一片片卷起了思念。可是啊我的“母亲”在对你深切的追想和缅怀中我梦境里的桃花不知能否开进你的心怀里。
母亲,女儿知道你的在天之灵把对人生的眷恋和缠绵献给了桃花,而把不尽的思念留给了你的儿女们。
愿我的母亲在桃花的陪伴里永垂不朽!
【散文我深爱着的母亲】相关文章:
3.我深爱着天空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3298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