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端午散文
又到端午节了。然而,感觉这节日的散发出的气氛是清清淡淡的,远没有过去的喜庆,热闹。看到那些平日里随时可以买的粽子,咸蛋,端的感觉不出是为端午节特别准备的盛馔。噢!生活富足了,却冲淡了人们对节日的期盼,盖去了节日的色彩和喜庆,连小孩都不欢天喜地的哄闹了,硬生生的让曾是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际遇了一份清冷。这不禁让人怀念起昔日过端午的情景。
过去过端午前前后后会散发着很长一段时间浓郁节日味道。那时端午,是一年中除了过春节,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此前,不仅是小孩子们离端午远远地心中就揣了份期盼,大人们也是要提前做些准备的,如积攒点钱,给孩子们做点夏日的新衣,提前把咸蛋腌制好,把糯米准备好,预备着给孩子们带来节日的享受和快乐。
端午节临近,节日氛围便浓厚起来。包粽子是重头戏,端午前一天要包好煮熟。初四的下午,将青碧碧的箬叶洗干净,把糯米浸泡好,放上些碱,拌匀,备好剪刀和扎粽子的小绳,一些准备停当了,轻理箬叶,细挑糯米的包粽子就可开始了。那时代贫困,物资匮乏,不像现在包粽子里面要放上些腊肉、豆沙、蜜枣、红豆等辅料,增加粽子了香气与味道。只是简单地在糯米里放点碱,有的人家还放入点绿豆,花样不多。包粽子时,若有的人家缺少在行的人手,就请上村子里手巧的妇女帮忙。几个人围在一起,一边包,一边家长里短的谈笑着,一盆绿莹莹的有棱有角的粽子就翠生生地堆满了脸盆。粽子和咸蛋煮熟了,是难得的美味,别看那糯米只放了点碱调味,煮好后,香喷喷、甜丝丝的,吃起来,绵柔味醇,糯软甜悠,难得饱食一顿,
翌日,就是久久盼望的端午了。最兴采烈,欢呼雀跃的就是小孩子们,大人们看到他们穿着新衣服,高兴得像蝴蝶般飞来舞去般轻盈时,心里也像吃了蜜一样的甜蜜,脸上的皱纹也被幸福填平了。
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人和小孩在门前、窗户等处挂艾枝、菖蒲。菖蒲翠绿挺括,形同宝剑,挂在门窗前据说有驱妖镇邪,保护一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作用;艾叶有种异味,被视为“仙草”,据说有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的作用,挂着能保护一家人百病不生,身体健康。大人们对这些祖上传下来的习俗,尊崇之至,不敢有半点怠慢。母亲更是笃信传统,将那艾枝、菖蒲放置得更广,除门窗之外,在每个人睡的枕头下都要成双成对的放置,祈求“宝剑”、“仙草”保护家人平安健康。
母亲不仅是注重菖蒲、艾枝的放置,在其他方面也很讲究。头天晚上煮好的咸蛋、鸡蛋,一早都要染上“一米红”,让那浅浅的水红为节日增添色彩和喜庆的颜色。的确,那蛋染上了红色真的好看了许多,好像小孩红扑扑的小脸蛋,为节日增加了彩头。
那时的小孩作兴在胸前吊一个蛋袋,也要染成水红的色彩。蛋袋都是母亲头天晚上赶时间编织成出来的。她知道未成年的孩子都会争着要的,若是少了哪个人的',不懂事的孩子会哭闹着不过节的。所以母亲再累夜再深,也要在端午前把它编织好。水红的蛋袋装着水红的圆蛋,饱饱满满的,吊在胸前就像一枚勋章,晃荡得小孩神气活现,咀都合不拢。忙过了一阵后,在鞭炮声中过端午就开始了。我们那儿的正餐在早上。桌子上无非是些粽子、咸蛋、鸡蛋、大蒜头之类的普通的吃食。大蒜头是每年过端午餐桌子必不可少的,吃了就意味着寒驱毒排,是过端午的习俗。就是这些简朴的食物,却是孩子们眼中的山珍海味,是节日的赐予,是过端午才能享受到的口福,因此个个大口朵颐,吃得乐不可支。也难怪,那时小孩苦吃得多,偶尔有甜而幸福的日子,心里怎不溢出快乐的心泉?在他们眼中,节日里阳光泻下了,便看成是上苍为节日铺下的无限的暖意;风而拂来了,便认为是大地对节日的轻抚问候,过节的时光在他们眼里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是那样的温馨多彩。
吃过了早饭,村子上的孩子就聚到了一起,将胸前吊着的蛋进行一番比较,看谁的更大,更好看,有的还要比一下坚固。于是,男孩子们就各自握起胸前的蛋,两个两个地对碰起来。常常是犹豫一点的孩子的蛋被撞破了,便垂头丧气的一脸的颓丧,灰溜溜地跑回家换蛋去。
过了午时,我们就被唤回家中,在大人们的安排下,要尝吃一点雄黄酒。雄黄酒是买来的雄黄粉倒入酒中摇匀而成的,其实两者并不完全相溶,看得出泾渭分明。大人们说,端午喝了雄黄酒就能除病祛邪,抵御风寒,强身健体。长大后,才知道那雄黄酒是有微毒不能饮用的。但那时大人们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只晓得沿袭传统的做法,期盼的是孩子们健健康康成长。喝剩下的雄黄酒是用来防毒虫的。那时住的是土坯房,封闭不严,常有蛇、蜈蚣、蝎子等潜伏其中,父亲就在房子的里外墙根用松枝洒上些雄黄酒,防止害人小动物进入。这些传统的习俗和做法,随着一个旧时代的远去,再也没有人赓续了,只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仍深记在心里。诚然,我们现已知道那时的有些习俗是过于迂腐,没有实际的意义,甚而有些是荒诞的,但毕竟寄寓了前一辈人的美好愿望和祈求。用历史的眼光看,正是这些习俗,丰富了昔日端午的内容和色彩,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节日文化,把一个短促的节日过得充实、丰赡、而有张力,给孩子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那时过端午只注重粽子和蛋的美味,而不懂得追溯节日文化的渊源。由于大人们没有什么文化,社会又没有更广的宣传媒体,孩子们接触不到更多的知识。过了好些个端午,却从不知道其来历。长到少年时,才知道端午是为了纪念二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那是一年的端午节,村子上的人聚在一起,一位教过书的中年阿姨,给大家讲起了过端午的来历。她说二千多年前,楚国的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说秦国攻破了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悲痛地抱起一块大石投入了湖南的汩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闻之,纷纷引舟竞渡去打涝、招魂,并包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这种习俗一直沿袭下来,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这个传说,听得人回肠荡气,心情沉重。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端午节的来历,从此牢记于心中。
现在宣传媒介无处不在,小孩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想必对各种节日的来历很少有不知晓的。但对节日的渴望和向往淡漠了许多,对历史积淀下来的习俗和文化知之更少。由于时代的前进,远离了那些过节习俗和文化的熏陶,曾经丰富的节日文化哩哩啦啦一路丢得所剩无几了。其实,那些习俗和文化是流淌在的我们血液里的乡愁,缺少了日子就变得单调没有色彩,历史就断了沿袭。
【昔日端午散文】相关文章:
2.昔日夏至散文
5.昔日情怀散文
6.昔日那些窘事散文
7.昔日小学作文
8.昔日的同义词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3241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