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说曾园的散文
【曾朴、小凤仙、曾园】
知道曾园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在这个凉爽的夏天终于下决心去看看。不是路途遥远,却是因为曾园在江南之地实在没有多少的名气。以为去与不去没有什么大碍,今日前往,只是觉得时间多的无法打发。
虚廓居为江南著名古典园林,位于古城西南隅。清同治、光绪年间曾朴之父曾之撰建于明钱氏“小辋川”遗址,名“虚廓居”,亦名“曾园”。园内水面宽广,衬以平冈小阜,布局得宜。遥山近水,风光如画。晚清及近代文化名人遗迹留存颇多,足堪玩味。水池风荷,尤具佳趣。占地约二十亩,水木清华,台榭参差。曾园的世界并不大,但在当年,有李鸿章,翁同和,张謇、周瘦鹃、范烟桥、包天笑、柳亚子等一群超卓不凡的灵魂来来往往,他们欢言洽谈,文气相通。
一般人认识曾朴是从知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开始的,其实曾园中曾经发生过一段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只是没有人想到小凤仙会与曾朴之间有什么关联,想要在今日的曾园寻访当年才子佳人的足迹恐怕已是不可能的了。
曾园照壁有翁同和手书的“虚廓村居”四字,给你一种飘渺之感,觉得这样的地方就应该发生那种才子佳人的情爱故事的地方。江南才子历来多情,演绎过无数的让后人回肠荡气的故事。
曾朴用了一年的时间将一个蓬头垢面的乡下丫鬟打造成了才貌俱佳的白雪公主,少女多情,名士风流,朝朝相见,情意绵绵,这位少女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小凤仙(原名小凤,为曾朴所起)。但小凤与曾朴的郎情妾意很快就被姨太太察觉,姨太太便以送小凤去读书为名,密嘱鸨母将小凤带到上海妓院。曾朴因公务缠身,无暇顾及此事,等发觉,已是木已成舟。后来,小凤辗转到了北京,改称小凤仙,不数年,便在花丛中出了名,蔡锷对她一见倾心,但小凤仙说:“落花有主,嫁娶大事,只有常熟曾某才肯委身。”蔡锷只得请曾朴保媒,去说服小凤仙。曾朴心中不舍,却又奈何,只好玉成此事。
蔡锷和小凤仙的传奇故事,在当时曾引起不少的轰动,据此拍摄的电影《知音》中的古典韵味以及浪漫主义情怀曾倾倒无数影迷。古有伯牙子期、今有蔡锷凤仙,一曲高山流水,弹出的又何止是一段人世间最难寻觅的知音佳话。
小凤仙曾为蔡锷写了两幅挽联。其一:不料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其二:九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十八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足见其情其才。难怪曾朴对她致死难忘。
据说,小凤仙后来嫁了个山西籍的军官,军官死后,又改嫁于一个工人,解放后生活十分困顿。后来还是梅兰芳念旧帮忙,让小凤仙在机关学校里当了保健员。1951年,小凤仙51岁。女人的悲剧往往很彻底。
曾朴因《孽海花》而为更多的人熟知,其实他除了与小凤仙的这一段故事之外,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他是第一个在常熟兴办学校的人,是第一个将雨果的作品介绍给中国人的人,也是戊戌变法的直接参与者。
今日曾园,已经不复当年的浪漫和缠绵,只有那些闲来无事的老人在那自娱自乐的轻声低唱着弹词开篇;已经不复当年的群星荟萃,只有那些平民百姓悠游期间,述说着平常故事。面对历史,总是难免感叹风景依旧,人事已非。到曾园,你也难以免俗,你无法从无言中阅读出更多历史遗迹的内涵,更无法接近那些曾经活跃的灵魂,或许只有曾朴纪念馆外面的那颗三百年的红豆能够述说些什么。
走进曾园,认识曾园,解读曾朴,觉得自己曾经很无知。
【再说曾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到曾园,会让人自然想起这样的两句诗。或许是常熟的名人轶事太多,可圈可点之处信手拈来,所以,对于曾园,对于曾朴,他们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在这个上面作文章。于是任凭曾园地处荒芜,无人问津。
没有哪一个风景区的路是那种坑洼的小路(这样的路即使在常熟的农村也难以看到),只可过小汽车,旅游车是难以进入的。周边环绕的是臭水沟和破旧的低矮的斑驳的老式房子以及丛生的杂草。如此赋有文化内涵的曾园居然是身处这个城市最杂乱的地方。让人惊讶。
到门口,以为曾园一定是一个非常狭小的所在,只是为了了却一桩心愿才勉强走进院子的。进得里面,才发现原来是别有洞天。常熟是一个休闲之地,可以选择的去处很多,但是曾园应该不比其它任何一个地方逊色,为什么这个地方来的人会很少,走在园中,只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此锻炼、喝茶、唱曲。似乎是专为附近的居民修建的后花园。据说此地一度成为学校而失去了原有的许多历史韵味,令人叹惋。曾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在曾朴纪念馆,你看不到一个人耐心在此细读他的那一段辉煌而沧桑的历史。只有那颗门前默默生长了三百年的红豆树坚守着对曾朴的那一份执着。
是因为常熟古迹太多,无需在曾朴身上做什么文章?可是,只是因为一个并不可靠的传说,常熟人就动用巨资修建了名闻遐迩的尚湖,也只是一个简单的革命故事,常熟人也热心地不断的修建扩建着沙家浜。再看旁边的翁同和故居的遭遇,就更是令人费解了。如果说曾朴的份量不够,那么作为两代帝师的翁同和难道也难以和姜太公相比吗?毕竟姜太公还不知道是哪里的人呢,但肯定不是常熟人,而翁同和确乎应该算是常熟人自己的骄傲吧。为什么常熟人会对姜太公如此情有独钟,他与常熟人之间的联系只是因为传说他曾经在常熟的某个湖边垂钓过。
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知道样板戏《沙家浜》的人比知道曾朴的多,知道姜太公垂钓愿者上钩的人比知道两代帝师翁同和的人多,所以常熟人是情愿舍去更有文化底蕴更有可靠的历史价值的因素而选取了更快带来经济价值的因素。
今天,当我们热衷旅游,热衷去寻访历史遗迹的时候,多做一点真正的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准备,免得满脑子装回了一大堆虚假的所谓历史文化知识,在那里大肆炫耀的时候,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却成了别人眼中的笑柄。联想起上个月到云南,当时对摩梭人的所谓走婚制很有兴趣,对东巴文字充满好奇,被那些导游满嘴的忽悠搞得是七荤八素。最后发现,所谓摩梭人是最后一个原始部落说法其实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所谓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其实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说着摩梭人,在书写着东巴文字,在传说着纳西文化,也只是作为一个旅游的卖点而已。那些所谓的民俗村也是为了要掏出你的腰包而建造的。并不是少数民族人生活的常态,你根本不可能在那些为参观而建造的村落中得到什么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所以,我一般不喜欢那种旅行团组织的购物式的旅游。即使要去,也千万别成了导游眼中的那个既好骗又无知的游客。
准备离开的时候,下起了绵绵细雨。荷塘中跳动的雨滴引人遐思,烟雨迷蒙中的曾园引人回望,地处偏僻的曾园更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还说曾园】
偏安于城市的一隅,没有人声鼎沸的'嘈杂,没有步履匆匆的忙乱,也没有急于张扬的冲动。有如此完美景致的曾园,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曾园,却如一位待嫁的少女般保持着天真纯净羞涩的容颜,一派天然之气。这样的地方是真的可以修养性情,颐养身心,培育灵气。
在曾园,你可以静静地与曾朴对话,去体察他在章回体小说中寄托的情感内涵,可以与荷池对话,体味如此浑浊的晚清世界竟是如何培养出小凤仙的雅洁与孤高,也可以与郁金香对话,思考着城西郊外荒野之地却也能够满园春色娇艳依旧。
在曾园,你可以独对亭台楼阁细细体味江南水乡的秀丽,可以从容倾听才子佳人的一段评弹小曲,可以一杯清茶,慢慢叙述人生离合悲欢,喜怒哀乐。澄净心灵,淡泊思想,玩味雅趣。
在曾园,你可以从容选取你认为的好的摄影角度拍摄喜爱的风景,而不用害怕有人挤入到你的视线中。你的风景照可以是最纯粹的,最单一的。
曾园的魅力是在于远离世俗而清高,无人打扰而隐秘,地处荒僻而精致。曾园的魅力是那些地处繁华,游人如织的所谓名胜古迹无法相比的,是那些充满吆喝之声的风情街无法相比的。
随着经济生活的提升,在经历了物质文化追求之后,中国人开始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开始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在经历了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之后,开始变得更为理性,开始懂得舍去简单的物质消费性的旅游,追求文化的品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经是中国古代士子的一种向往,今天,在行万里路成为大多数人的可能性行为之后,我们是否清楚,行路之时,我们的心灵需要的是什么,是否只是别人去过的地方,我也要留下足迹。
中国人其实有着太多的从众心理,因为从众,所以很少有特立独行的人,因为从众,所以名胜古迹基本大同小异,因为从众,每一座城市变得越来越相似。如果大家都只是短视,几年之后,当人们审美开始疲劳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期待的呢?
但愿曾园永远不要淹没在世俗的喧闹声中,能够永远保持那份从容与宁静。
【三说曾园的散文】相关文章:
2.致曾逝青春散文
3.散文:曾忆梦中
4.爱三曾小贤语录
6.尘说散文
7.说混的散文
8.说粥的散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3191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