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县份,我走过不少地方,也看过不少自然人文景观。但唯一使我心动的、留恋忘返、魂牵梦萦的、铭刻在心的、引发深思的当属永和县。
虽然对永和的了解仅仅还只是个毛皮,我却要发自内心地道一句:“永和是个好地方,是人间旅游盛世的仙境”。
其实,早就对永和这片古老神奇的风水宝地有着许多的遐想,不说别的,作为一个爱吃枣的人,平时吃的枣,首屈一指的,唯永和。永和的枣,肉厚,质艳,无虫,玲珑剔透,块头大,嚼到嘴里,香脆甜满,回味无穷……吃着这不同寻常的枣,我总是想,永和一定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宝地。这次,由于参加一次笔会的机缘,我来到了永和县,有幸了解了它更多了。
永和,果然是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一座座黄土高坡巍峨耸入云天,满山遍野枣花飘香,旷阔的河槽里,黄河水或策马奔驰、或拓地耕种,使农耕文明发展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文明,并达到她辉煌的顶峰,这条河孕育、滋润中形成生长、发展、进步。她养育了永和人民,她生动的体现了永和人的精神魂魄。黄土高原特有的淳厚民风,纯朴民情,时时刻刻体现着永和“和”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自身悠远的神韵和风采,光芒四射,魅力无穷。
永和,从字面上看,是永远和平,永远和睦,永远祥和,永远和谐之意,老百姓盼望和平、安定的愿望从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寄托。
果然好名好地,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位于黄河岸畔的永和关村,这里古朴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遗产,处处见证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据说这里曾是永和县城,与一河相隔的陕西延水关遥遥相望,古时候两个关口依山筑城、隔河为界,谁知两个县衙距离太近,“延水击鼓,永和升堂”,相互干扰难以公办,最后,双双上奏朝廷,各退七十里构筑新城,才有了现在的延川县城和永和县城。
更有特点的,是永和境内的黄河乾坤湾。一路咆哮如雷的黄河,流径永和境内68公里,宛如一条蜷曲盘旋的蛟龙,流向扭转320度后,在河浍里村后留下一个巨大的“S”湾,形成了河抱着山、山依着河,河中有山、山中有河,山河相映、水山相映的独特地貌。传说伏羲氏常在这里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将这个“S”湾模拟成阴阳鱼,寻找到四方标志物,最终悟出了太极八卦之道,创立了太极八卦学说,由此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记号文字。据有关专家考证,在这个“S”湾四方,的确存在着与八卦图相关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标志物,以及以伏羲、女娲的传说,因而将这个奇特的河湾命名为乾坤湾。从这个意义上讲,乾坤湾应该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发祥地,是永和“和”文化发展、成熟地首选地。
这次,嘴馋的我,专门来到永和红枣地。其实在中国,适宜栽植红枣的区域不少,但是要像永和红枣那样无虫的地方却不多。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造就了永和红枣独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自然环境协调和谐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万物之间和谐相处的必然结果。永和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遵循规律的,几千年的栽植历史,到现在的大规模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永和枣一直都是著名的无虫枣,永和枣为啥没有虫?多少年来,众说纷纭。据民间传说,沿黄河一带村庄的主产品就是红枣,人们吃靠红枣,穿靠红枣,花钱更要靠红枣。红枣虽好虫太多,影响了红枣质量,也影响了红枣的价钱。打石腰乡尉家瓜村有个姓段的老汉,此人德高望重,深受村民们的爱戴。一天,他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坐在一起,议论今年红枣的收成,话题自然而然地又落在了红枣长虫的问题上。段老汉说:“牛有牛王,马有马王,难道虫子就没有虫王?如果咱们为虫王建座庙,将它供奉起来,让他保佑我们这一带红枣不长虫,也许会有效果。”另一位老者说:“敬虫王从来没听说过,要不打听打听石楼、离石一带有没有敬虫王的?”段老汉说:“管他们敬不敬,他们不敬咱们敬,说不定真的感动了虫王哩。”大家因红枣长虫的事大伤脑筋,又想不出别的好办法,于是也就同意了段老汉的意思。段老汉把自己的老友们分了分工,每人联络三至五个村,商议共同出钱建虫王庙的事。
这几位老者不辞辛苦,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沿河产枣村的村民们,都同意了这几位老者的意见。每户出铜钱一吊,集资修建虫王庙。虫王庙建在哪里?当时各村都想把庙建在自己村里。但是这个村同意,那个村反村,庙址迟迟定不下来。后来,段老汉召集这些村的代表们共同勘查地形,原则是:虫王庙建在各村都能看到的地方。最后,他们选在了望海寺这个高岗上。
地址选好后,各村又选了筹办人,便请来工匠动起工来。当年封冻前,庙就修好了。可是虫王是啥样子,谁也说不出个道道来。因此,工匠没法塑像。还是有人出了个主意,派人过陕西请来画匠,让其按照“虫王”这个特定的神,画一个虫王像来。画匠在了解大家心愿的基础上,先画了一个人身,头上又画了个枣虫的虫头,再在枣虫头上画了个王冠。画好后,大家齐声称好。于是,来年春天,请工匠按这个图塑成了像。并选定了良辰吉日,为虫王举行了开光典礼。就这样,天下第一座虫王庙建成了。
庙建成后,枣农们选定枣树发芽前的农历三月八日作为虫王庙庙会,每逢这一天,枣区村民们拿上香火贡品供奉虫王,他们对虫王敬仰的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祈求虫王大发慈悲,将枣虫驱走。
也许是心诚则灵的缘故吧,从此,永和红枣再没有虫子。
永和枣有着这样的传奇,足见永和人文底蕴。
永和人有着忠诚厚道、温良和顺、勤劳节俭、崇尚礼仪的民风。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始终保持了温良和顺、热情好客的本色和吃苦耐劳、谦让诚信的传统。即使是现在,逢外地人来问路,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会把你热情地带到目的地,偶尔有迷路的人,要吃饭或留宿,绝没有人要你一分钱。永和的“和”不仅体现在热情好客上,也体现在宽容大度上,永和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永和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为中国解放做出贡献,建国后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永和人民接纳和帮助了20多个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难关。
古代永和的水路交通有好几个渡口,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永和关了。随着发展的需要,在黄河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10月永和关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两岸隔河相望的历史,两岸百姓千年梦想终成现实。之前,两岸人民仅能靠摇船摆渡往来,如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也正应了那句古语“秦晋之好,琴瑟相调”。这是永和交通建设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永和“和”文化发展史上的杰作,正是它为永和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实现与外部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经济繁荣提供了可能。
好一个永和宝地,我真是不虚此行,希望我和更多的人来这个美丽可爱的地方,与这里的山水相融,更多的领略到她的精神,她的美,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多彩!
永和,加油!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1439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