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豆腐是土家人的一种心爱的食物。说起“懒豆腐”这名字,其实隐含着懒人做的豆腐之意。听当地老人说,很早以前一位懒婆娘打豆腐只把黄豆磨碎,不再过滤豆渣,直接伴入切碎的青菜、酌料,煮熟了就上了餐桌。结果众人一尝,味道鲜美,加上做法简单,就流传了下来,并保留了“懒豆腐”这菜名?
传说西汉末年,刘秀与王莽争帝,一次兵败被王莽追赶到土家人居住的小山村。当时他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向一个农夫讨一口饭吃。农夫给了他一碗懒豆腐,刘秀吃后也大叫好吃。后来刘秀当了黄帝,还在清江边请了师傅到宫廷专做懒豆腐。
“面饭懒豆腐,草鞋家制布”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山区农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但也不是天天可以吃到懒豆腐的,那时集体分的黄豆少,自留地的面积小,但每家每户总是要在田边地角种上一些黄豆,以便平时改善一下生活。孩提时偶尔遇上弄一餐懒豆腐,就像过节一样,早早等待在锅台边,弄熟后就迫不及待的舀上一大碗,美美地吃上一顿,要是能滴上几滴香油或是放点香葱和辣椒粉,那就更赛过美味佳肴了。一想起那味儿,那梦一样的童年,浓浓的乡情便浮上心头。
在我记忆中,最好的懒豆腐是每到家里做辣椒酱时,父母就会在推完稀辣椒之后不洗磨,借那辣味,将提前浸泡好的黄豆放到磨子里,顺便弄一餐懒豆腐,加点生姜、蒜、花椒提味,煮的过程中再放一些嫩南瓜叶。老人说,加工懒豆腐时如果将一粒黄豆磨成八大块就是最好,磨得太细反而味道差,后来我试过,味道确是不同,就是不知其中的奥妙。
记得在读初中时,寄读的同学大多带的是咸菜,一日三餐都这样也是有点厌了。有时家庭好的同学带一些黄豆,放学后大家一起动手,有的磨黄豆、有的买盐、有的拿油,有的摘菜,忙的热火朝天,懒豆腐虽然没有母亲做的好,但大家吃的还非常开心,并在脑海里记下同学的那一段情意。
去年夏天,我们来到一个偏远的土家山寨义诊,大约距县二百多公里,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气温比县城低近10度,在那儿早已烤上了火,当地村民听说我们要来,早就准备好当地的特色菜,其中有一个就是酸懒豆腐,就将那已经做好的懒豆腐放上一两天,自然发酵,有点酸酸味道,再加上一些羊油,那味道就又被增色,闻到那味道让人就有食欲。可这美味不是经常能吃得到的,记得还是在老家吃过。
我也是学了一些医知识之后才知道,面饭(玉米面做的饭)加上懒豆腐,其中的营养素可以互补,更符合人体的需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土家人在那困难的年代并没有因缺少主粮而发生营养不良。
如今城里人休闲之余喜欢旅游,总是想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看过够,把各种美味品尝完,青山绿水就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过去来了客人就要先订一个好点餐馆,现在是要到百里外的乡下寻一个茅舍,观清江山水,谈土家文化,品尝当地特色风味。当然懒豆腐是不会少的,吃了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爽!?
懒豆腐其实不是什么都好,偶尔吃吃新鲜可口,天天吃也让人讨厌,还可导致身体不适,像邻居孙爷爷一连吃了三天懒豆腐就把痛风给诱发了,看来吃东西和做事一样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1210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