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曾在田林县的小学和中学教过十几年书,进行家访的次数一大箩,其中最难忘的一次是上平洋瑶寨家访。
1957年,秋季开学好几天了,初二(六)班的赵文周的座位还空着。赵文周是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怎会无故辍学呢?赵文周家住平洋瑶寨,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电话还没普及,无法迅速了解他的情况。初二(六)班的班主任很着急,黄校长很震惊,最后他们决定——上瑶寨家访。由于我曾在瑶寨教过书,能顺利与瑶胞交流,因此校长派我代替初二(六)班的班主到平洋瑶寨家访。
平洋是利周瑶族乡百达村的一个盘古瑶山寨,座落在岑王老山南坡的高山上,海拔近1000米,距离县城30多公里。当天一早我包好午餐便出门了,爬上又高又长的乐里后龙山,进入岑王老山峡谷地带,涉过激流险滩,穿过羊肠小道……终于在天黑前踏进了平洋瑶寨。
见老师到来,赵文周及其家人万分惊喜。端板凳,献甜酒,又架锅头,烧水煮饭,杀鸡、洗腊肉,全家人忙得团团转。
经过了解,我对赵文周一家人有了初步了解,父亲赵才道,年过花甲。姐姐赵美英,二十岁出头,上过夜学,略识文字,通情达理,是主要劳动力。赵母是勤劳的普通瑶家女,无主见,随大流。此外两个不懂事的小弟弟。由此可见,赵家是一个人口多,劳动力少的困难户。早些年,赵老汉就沿袭瑶家的风俗,为赵文周找了对象,订了早婚,女方比文周大几岁,并且未婚就过门,共同参加生产劳动。眼下赵老汉最担心的是儿子在外求学,疏远了未婚妻。这是父亲极力阻拦儿子继续上学的症结所在。
赵文周本来就不满这门亲事,而且求学心切,但出于孝子之心,又不好违抗父命。我开导赵文周,要正确对待面临的问题,既要意志坚定,不搞无原则迁就,又要懂得忍让,不莽撞,该让步的要让步,放下思想包袱,稳定情绪。
而对于赵父要求儿子“先完婚后求学”的问题,我搬出了法律规定,当时《婚姻法》明文规定,男20岁、女18岁才能结婚,虽然女方刚达到婚龄,但文周却未满15周岁,作为父亲,无论如何不能触犯法律,断送儿子的前途。赵父听到这,口气有所缓和,但仍固执地非要儿子承认这门亲事不可。我只好再做赵文周的工作,先认这门亲事(事实已存在),不提解除婚约,维持现状。意见接近统一时,赵父又将信将疑,举棋不定。这时,沉默了好久的赵美英说话了:“阿爸,为了文周弟好,难为覃老师不辞辛劳爬山越岭上门来,又讲了这么多道理,你还这样阻拦,这样做对得起覃老师吗?”赵美英这番话果然奏效,赵父终于改了口:“那就让文周回学校吧!”
翌日适逢利周圩日,吃过早餐,包上午饭,我和赵文周跟随赶场的赵美英,牵着马,沿着东面山路下山,来到利周场坝才告别。当天下午,我们就回到了学校。
两年后,赵文周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就读,后来直升本院大学本科。
这事虽已过去了几十年,但至今我仍记忆犹新。现在要说有什么体会,那就是——家访必须深入学生家庭,真诚地与学生家长恳谈,以心交心,沟通思想,建立感情,最终才能访出实效。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riji/746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