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的暴雨把心情洗得如浮萍一样,在空荡的夜色里飘浮不定。想把心静下来,却发现是如此得难!暴风雨过后,天空中再无一物,为什么心中的烦乱却又上眉梢?佛说:“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可心上的尘用什么拂拭呢?人生百年,常常为“惑”字所困,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尘土。无论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惑”字总在与我们同行:想不通世间的贪富、想不开人生的命运、想不穿情感的迷离……,惑越重,心越累,惑越多,心越迷茫。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民收获了满园葡萄,他想着与人分享他的喜悦。于是他摘了一大串葡萄到园门口等过路人。第一个路过园门的是位商人,农民就高兴地跑上去对他说:“这是我种的葡萄,您尝尝吧?”商人拿过葡萄一尝,说:“好甜”,农民听了很高兴,就想着把手中的一大串葡萄都送给商人,这时商人就问:“多少钱啊?”农民忙说:“不要钱的,这是我自己种的葡萄,想与您一起分享我的快乐。”商人摇摇头说:“世上哪有白得的利益?”于是商人拿了葡萄,扔下一串钱走了。当农民看着地上的钱发呆时,又走来一位官员,农民想总会有人懂得自己的心情吧,于是又捧了一串葡萄让官员品尝,并说要送给他,官员马上扳起脸问:“你是不是有事求我?”农民忙说:“没有没有”,官员说:“我不信”,于是扔下葡萄走了。
农民感到好失望,想着我怎么连葡萄都送不出去呢?这时,又有一对年轻的夫妇走来,农民再次鼓起勇气摘了一大串葡萄送到他们面前,少妇一尝,笑逐颜开,连说好吃,农民很高兴,就说:“我把这一串葡萄都送给你吧。”这时,少妇的丈夫却已是怒目圆瞪了,吓得农民捧了葡萄跑回园子里去了。故事结束了,却留给我们一个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农民连一串葡萄都送不出去呢?是因为葡萄不甜吗?是因为农民心不诚吗?诚然不是,答案是商人、官员还有少妇的丈夫心中的疑惑,而这些惑就来自于他们心中装满了权、利、色,而忘了人性还有单纯的一面。当一切忘了初心的时候,就失去了自我。静心,就是要寻求自我。“惑”字说明了人心里装着很多的选择,却不知道怎样选择?既然我们无法放去选择,那么只有把心变得更大、更宽,让它承载更多的选择。而要把心变得更大、更宽,就需要有一颗空明之心、宁静之心。水在飞流的时候我们永远看不到水后面的东西,只有水静下来的时候才能清澈见底,而人心也一样,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找到自我。老子曾说:“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求我们有一颗安静、宽容、空明之心,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有人说最怕寂寞,其实人需要寂寞,只有在寂寞时我们才能真正也放松自己,真正地静下心来,真正地认清自己。孔子尚吾日而三省吾身,更何况处在物欲横流中的我们,坚守一颗赤子之心是多么得可贵!静心,并不是让我们躲到世外桃园中去,静心更需要在红尘中历练。儒家文化建立起人与社会的和谐。孔子一生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就是说不能凭空臆测、不能绝对肯定、不能拘泥固执、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追求的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以一颗圣人之心通达社会,这才是真正的静心。就好像我们把鸡蛋、萝卜、茶叶分别放在开水中煮,结果鸡蛋变硬了、萝卜化了,只有茶成了茶水,这三种东西,正代表着三种人的处事方式,而唯有茶做到了和于这个世界,真正做到了“外化而内不化”,达到了静心的最高境界。静心并不仅仅是坚守本心,而是要真正放下心来。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renshengzheli/1261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