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祭奠先人杂文随笔

随笔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每当清明节和冬至日之季,便是祭奠先人的时节。

祭奠先人杂文随笔

  特别是如今的“清明节”。已经是全中国人十分注重的传统祭奠先人的节日,而且无论什么职业的人都在这个节日里集中祭奠。

  其实,清明节是起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

  ——战国时晋文公重耳根据他的朋友、臣下介子推留下的“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词句,以介子推逝世的那天为“清明节”,以此祭奠他。介子推所说的“清明”,是希望重耳能够清醒与公正。人们对这个故事很感动,便跟着学,才有了“清明节”祭奠先人的事(这故事网络上好搜,这里不赘述了)。渐渐地在全国流行起来,时间长了,便成了风俗。而“冬至祭祖”,则是传统的“春祭”与“腊祭”之一,如今也还在继续。

  祭奠先人是活着的人对死人的纪念,主要的是祭奠自己的祖宗。可是,从我们这里具体情况看,最远的祖坟,也只能知道四五代,再远的,就不知道所以然了。原因是,我们这里在清朝咸丰时期(1860年代)发生了太平天国战争,造成了人群大更迭。现在众多的居民是从别的地方移民来的;还有,在“大运动”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坟运动”,将年代久远的坟墓都平整掉了。其实,要是将历代祖宗的坟墓都保存着,怕也要占据庞大的地盘。因为人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把历代坟墓都保留的话,那阵容会是多么庞大?

  现在的人对先人(祖宗)的纪念都很郑重,并且竭尽可能做得隆重,其实也只是“近祖”。我们这里是丘陵与圩区平原相交接的地方,在群山与圩田接壤处有众多的小山丘。这些小山丘便是历史上先人的坟墓。由于是公共墓地,安葬的又没有秩序,被称作“乱坟岗”。年代久了,坟墓安葬得密密麻麻,居然有人戏称是“小南京”。

  其实,坟墓只是处理亡人遗骸的具体方法;更深一层,就是某人已经“安居在这里”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这里安葬死人基本上不存在“无处安葬”的问题。可是,自从土地私有化以来,这种情况却发生出来。因为,凡是荒山,都被私有化了。这样,不是在丘陵地区的人,要安葬亡人,得先将安葬的地方打听好,事先得去向“所有人”说明“讨一块”安葬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只要象征性地给点礼物,也都能得到如意的安排。

  随着“一切向钱看”的风气越来越浓,这些情况发生了“微妙”变化,先是山的主人推三阻四,接着便直接就说金钱了。多少钱才可以给一穴墓地没有定规。已经出现了由象征性变成了“金墓地”的情况,一穴墓地居然索要五六千元。而且,此风像是还在蔓延,再这样下去,将会形成网络上时不时出现的“死不起”的情况。

  现实中的祖宗,都是当时的世间人;而现实中的当代人,也都要成为祖宗。无需讳言,“墓地”是每个人最终归宿处,因此也是人们诸多事务中的一件大事。现在,已经有了五花八门的安葬方法,什么树葬、水葬、风葬,说法是“来自于大自然,还复归于大自然”,省掉了“照应坟墓”的琐事。仔细看看,活着的人郑重地安葬亡去的人,也只是“眼前的安慰”,过了若干年代后,这些曾经郑重的做法,都将被化为“乌有”。一些历史上的名人如今还有坟墓,其实多数是“象征性”的意义,是否真的就有其人的骨骸,也只有“天知道”。其实,就算是有一个坟墓,也只能是有个“黄土包包”,如果没有墓碑,甚至弄不清墓的主人。

  然而,人是重感情的生物,对亡去的人总是恋恋不舍。一直以来,坟墓总是被人们普遍重视的。因为只有坟墓,才能“祭奠其人”。其实,祭奠先人是有很多方法的,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今天的情况下,用科学的方法祭奠先人,远远比坟墓更具体、更实在。做得好,还能永久地“如见其人”,而且方便管理,免得“寻找墓地”的烦恼。

  历史上的家谱,就是一种很好的祭奠范例。再远的祖宗,在家谱上都能找到根据。只是家谱由于是整个大家族共同的记录,又因为不是经常地修缮,大多数记录都很简单,基本上只是一个名字和传承的情况,个人形象与事迹记录的很少。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完全可以将在世的人生活音、影保存,将事迹记录起来。要是能够有规则的制作,就会形成具体的内容,制定出方便管理的先人形象,能够给后人永久瞻仰和祭奠。如果制作得很具体,就是很好的个人资料。从长久的纪念情况看,比仅仅只有一个土堆坟墓强多了。

  但是,完全不要坟墓,现在大约也不是现实,因为骨灰得不到妥善处理,起码会让许多人不能接受。记得政府在推行火化的时候,许多人“想不通”,于是执行了“强制手段”,弄得那些人很伤感。其实,火化比直接土葬确实先进多了,现在的人基本认识了这个优点,成了习惯,能自动这么做了。

  如今“骨灰晶石”的工艺制作已经在进行,为亡人遗体做着新的安置方法。

  “骨灰晶石”,简单的说,就是将火化后的骨灰通过工艺,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由纪念他的人带在身边,随时祭奠。这样,便从根本上解除了骨骸“土地安葬”的问题。由于“骨灰晶石”体积很小,“玲珑美观”,能够永远地保存。如果工艺再前进一步,把骨灰制作成亡人模型(如塑像),则更加理想。

  要是再把个人的生平,包括生活情形、平生事迹和本人特点制作成音像(可以由本人自己制作,或者由本人决定内容),会更加传神,更具纪念价值。有了“骨灰模型”,又有了音象视频,再用文字加以说明,连贯成上承下接的内容,制作成特别的“个人信息库”,只要不被销毁,则个人形象便有了“永生”的意义。这样的话,比“一堆黄土”的坟墓应该优越许多——只需要注重保存,不再需要去荒丘寻坟了。

  这项工作说起来好像简单,其实是个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科学的技术,制定出系统的规则,才可以做得“令人满意”,也才可以得到社会支持,而真正得以普及。

  这是一项新的事业,是人体遗骸“科学理化”的工程,应该形成一支“专业人才”。需要这些人运用科学的智慧,进行开创性的工作。而且要做到既内容丰富,又“简单易行”。因为没有实在的内容,则制作的意义不大;过于繁琐,则难以普及;而且“祖宗会越来越多”,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每一代人都制作成“百科全书”。

  应该明白,历史上所以只能祭奠坟墓与家谱,主是技术条件的原因。我想,要是能真正做到“骨灰模型和音像资料”互衬,祭奠先人,告别坟墓,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

  就目前情况看,这怕还只是幻想。从现实与长远看,人类解决坟墓与祭奠的问题,发展与普及“骨灰模型和音象资料”的方法,应该是大势所趋。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92580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