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桂林的雨季,每年端午前后漓江都会“发大水",江水涨了利于赛龙舟,更利于农事和蓄水,以备旱季农田灌溉及漓江航道不受影响。当然只要不过警戒水位,涨水都是好的,毕竟桂林水源较少的,仅两江四湖。
徒步游漓江,这个时节别忘了备上伞。
按理涨水了,江水就会混浊了,不过漓江有竹子的地方却依然清澈,青山、碧水、绿竹,河边绿茸茸的草坪,偶尔可见水牛悠闲地啃着青草。身临其境中,总令人有想立即扑上去拥抱美景的冲动。
漓江两岸,水与竹,就如花与蝶。蝶恋着花,竹依着水。
竹青翠如玉,身姿摇曳,既像美丽的凤凰舒展着自己迷人的凤尾;又像妙龄的少女,一袭青衣,秀发飘逸,轻舞着长长的绿裙,灵动精致。
水明澈如镜,温婉流转,就象是带着翠竹绕着青山转成九曲十八弯,幽幽迷人,婉转而温柔。
沿岸的竹,不似山林中的竹一根根直立,它是一簇簇、一丛丛的,如九尾狐的毛茸茸狐尾,袅袅婷婷,如诗如画。漓江的意境中,便是这青青翠竹将漓水的气质体现得更清秀静谧、温婉修长。
它们依于水畔,静的时候,林立青天,玉洁高贵;动的时候,手拉手依偎水上,微风一过,便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阳光下,竹影婆娑,那斑斑点点的光透过竹叶空隙,轻轻洒下,在水面上,在游人们的脸上、身上,好一幅“花影相和满客衣”的画面。
细雨中,薄雾轻绕,雨淋着竹,竹依缀着水,宛若沐浴的少女,那凤舞般的竹尾如少女的秀发,水轻揉她的发,如此爱恋,仿在静听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更或想“竹林听雨声,月下静品茗”。
雨雾、远山、竹影、碧水,更将烟雨漓江的意境体现淋漓尽致、如梦如幻。
桂林山是峻峭秀丽;水是绿波悠悠;竹是婀娜多姿,青山、碧水、绿竹共同组成和谐悠然又醉人的美丽。让人贪恋地醉在其中不愿醒来,就像疲惫劳累的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舒适得让人不愿离去。
漓水三千,就想取上一瓢。
斜依船栏,或是独坐船尾,或是赤脚漫步河滩,心静如水,抑或心旷神怡,欣赏着这江水悠悠,竹韵依依,如在人间仙境。
城市的忙碌、渲嚣,人世间的纷争、烦扰都被漓水洗净,被竹雾飘散。只有这青的山,绿的竹,碧的水,呈在眼前。而摇曳多姿,袅袅婷婷的竹,鲜活而丰富,掩不住的蓬勃生机,既如山水之精灵,看护和守卫着这一江绿水;又如山之裙,水之带浑然一体,为漓江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美丽,造物主的高明。
桂林人都喜欢种竹,在小块荒坡,在小河一岸,只要种一根竹,不用特别护养,甚至可任其自生自灭,竹就会很快地长起来,然后发展成一个大家族。
竹一生不开花,它若开花就意味着生命将尽。用尽一生的精力去开一次花,然后慢慢变黄,干枯的竹杆在风中摇曳着,最后横于水上,经久不腐,少了秀美,多了凄美。
可谁又知道漓江的竹并非大自然天成,而是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多年来经漓水两岸人们的双手而种成。
据说1960年5月,周总理与陈毅副总理和张茜同志来到漓江。当时正值一场洪水退去,漓江两岸许多没有竹子的地方,被洪水冲垮塌方,露出一块块斑剥的伤痕,而有竹的地方,不仅河堤保护得很好,风景也很美……
于是总理建议漓江两岸多种竹子,以保水土,美化风光。从那时起,沿岸人们便在漓江边掀起了种竹扮靓漓江的热潮。“那几年,漓江两岸一到植树季节,成千上万的群众就涌到江边,挥锄挖坑,植竹种草……”漓江边便从此多了这一道画龙点睛的美景!
自此竹与漓水两岸人家的生活紧密相连起来。漓江里的竹船、竹划;岸旁的竹楼、竹厅,以及漓水人家中的竹篮、竹椅、竹笛、竹家俱……从工艺品到实用家具,从栋梁之材到小巧玲珑的美妙竹笛……无不包含着竹奉献给人们的悠悠美意,款款深情。
漓江边的竹,品种较多,以凤尾竹为主,还有大量的毛竹、筒竹、撑杆竹、油墨竹等。它们携手江边,与水互相依偎,和平共处,以山风而舞,听水韵而诉,同经风雨,共享欢乐,在阳光和雨露中茁壮成长,就像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在母亲的环抱中发展壮大一样,和谐、美丽而富饶。
桂林,漓江,青山作证,水与竹,就如花与蝶,蝶恋着花,竹依着水,呤一曲千古绝唱,画一幅美丽家园。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898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