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齐齐带来了一个小盒,盒子里面有很多小黑子儿。我请小朋友们猜这究竟是什么,结果谁都没有猜出来。齐齐最后告诉了大家,是蚕。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都问齐齐它们怎么才能长大呢?齐齐告诉大家,只要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三天就能变成小蚕宝宝了。这以后孩子们每天都去观察它们,耐心地等待着它们变身的那一刻。
5天过去了,可是依然没有变化,为什么呢?齐齐也不知道。大家都开始担心起来,它们还会长大吗?是不是已经死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求助了网络,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蚕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虽然窗台上有阳光,可是温度不够,所以还没有长大。最后,我们决定把它们放在睡眠室的暖气旁边。2天之后,蚕宝宝终于长出来了。
接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蚕宝宝要吃东西才能长大,可它们喜欢吃什么呢?我们班小朋友大胆想象,有的说小米,有的说饲料,有的说面包渣,还有的说桑叶。于是我们把蚕宝宝分装在4个盒子里,盒子上的食物标记由小朋友们利用计算机中的画笔功能进行绘画,然后打印出来,贴在盒子上。小米、面包渣和桑叶都比较容易找到,饲料是我们从网上订购的,有红色和绿色的两种。
之后的每天,这4个组的小朋友轮流用相机拍下蚕宝宝的图片,保存在计算机里,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发现,吃饲料和桑叶的蚕长得比较好,另外两种大部分都饿死了。于是,我们决定放弃那两种食物,专心喂饲料和桑叶。不久,蚕宝宝就长大了,特别是吃桑叶的,长得又白又胖。吃饲料的蚕宝宝也长得很好,不过却变成了红色和绿色两种颜色。孩子们很好奇,为什么蚕宝宝是有颜色的呢?孩子们一边上网寻找答案,一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蚕宝宝应该是白色的,问题应该是出现在食物上。诺诺说:“肯定是饲料里添加了有颜色的东西,蚕宝宝吃了以后才会变色的。”笑笑说:“我觉得饲料不好,还是天然的桑叶好,饲料里加的东西会对蚕宝宝造成伤害的。”最后我们决定,只用桑叶来喂养蚕宝宝。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了,小朋友们都很担心,怕它们长得太大,盒子就该装不下了,于是点点从家里带来了一个大盒子,给它们换了新家。
又过了一段时间,鼎鼎惊奇地发现有丝状的东西,就叫来小朋友跟他一起看,并拍下了照片。接着,我又带着大家上网查资料,发现原来是蚕在吐丝。眼见着,蚕吐的丝越来越多,大家又担心起来。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大家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和记录。几天过去了,蚕不见了,丝变成了小圆球。查过资料才知道,这是蚕的茧。
当飞蛾悄悄死去时,孩子们有些伤心,为了安慰他们,我鼓励他们用计算机画出蚕的变化过程,并查出蚕吐的丝究竟有什么用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幼儿的探究欲望大大提升,主动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他们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功能,了解到蚕的生活习性、蚕的用处等,从而学会了在遇到问题时通过网络寻求帮助。同时,运用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摄像器材将蚕的变化记录下来,更方便幼儿反复观察比较。当孩子们为蚕的离去伤心时,利用计算机中的画图功能,记录蚕的成长以及变化过程,既是一种纪念,又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为小朋友们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861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