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学,孩子们在一起学跳集体舞,鞠躬行礼,互相拍手,拉手转圈,交换舞伴……佳宇心不在焉,动作总是跟不上节奏,每做一个动作,嘉怡都要强拉着佳宇去完成。当嘉怡要拉着佳字的手转圈向前行进的时候,佳宇却还停留在前一个拍手动作的状态上,甚至表现出不愿跟随嘉怡变换动作的神情。一时之间,嘉怡显得非常恼火,低头咬了佳宇的手指。顿时,佳宇哭着喊“嘉怡咬我了!”嘉怡恼着说:“佳宇不认真跳舞!我是提醒他!”全班孩子都停下了舞步。
我有些恼火:如此气氛热烈而又情绪愉悦的集体舞蹈活动,居然还会发生这样的纠纷!嘉怡怎么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舞伴?事后还丝毫没有愧疚之心,反而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把嘉怡拉到队伍之外,对佳宇稍加安慰,我继续组织孩子们跳集体舞。显然,嘉怡是因为不懂得处理问题的技巧而犯错,在她看来,提醒佳宇“要认真跳舞”,这是一件充满正义感的事情,是在帮助同伴。但“咬人”是明显的不良行为,嘉怡必须要得到“惩罚”,对“咬人”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纠正。我该用怎样的方式让嘉怡获得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学习到正确的同伴交流技巧?
嘉怡站在旁边,耷拉着脸,鼓着嘴,一副心有不甘的模样,眼睛不时地瞟向正在舞蹈的孩子们。可是,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舞蹈的快乐之中,没有人理会嘉怡。很快,我注意到了嘉怡表情的细微变化,身体放松了一些,人也向队伍靠拢了一些,她用眼睛看着我,似乎想得到我的首肯,进入到集体舞的队伍之中。
音乐停了。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谁愿意做嘉怡的舞伴?”
没人回答,有的孩子在轻声交流:“嘉怡刚才咬人了!”也有几个平时和嘉怡比较要好的孩子,露出想邀嘉怡做舞伴的表情,却又迟疑着缩回去了。看样子,孩子们还是有自己的是非判断的。我邀请嘉怡的好朋友瑶瑶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瑶瑶说:“嘉怡,你咬人是不对的,如果你能改正,我就请你做我的舞伴。”
“那嘉怡想提醒佳宇,该怎么办呢?”
“可以跟佳宇讲,要认真跳舞。佳宇会听话的。如果佳宇不听话,还可以告诉老师!”
“嘉怡要向佳宇承认错误,说对不起!”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在一旁观察嘉怡的表情变化。在小班的时候,嘉怡是很少主动跟小朋友说话的,而且,稍有不顺心,就会眼睛一红,眼泪汪汪地噘起嘴巴生闷气。可此刻,嘉怡却显得很“坚强”,两只手不停地卷着衣角,牙齿咬着嘴唇,显然,嘉怡心里还是有点不服气。我想,嘉怡的问题,在于她自我意识比较强,还不太懂得同伴之间的交往技巧。换个角度,让嘉怡了解到佳宇的想法,是不是能帮到嘉怡呢?
“佳宇.你是怎么想的?”我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佳宇身上。
佳宇已经平复了刚才的委屈情绪,他很爽气地跑到嘉怡面前:“嘉怡,我原谅你!我动作做不好,你慢慢教我!”
嘉怡看了看佳宇,觉得不好意思了:“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咬人了!”
我相信嘉怡的这句道歉是由心而发的,佳宇给了她一个很好的榜样,让她知道怎么样面对别人的错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孩子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并不愿意用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去命令嘉怡承认错误向佳宇道歉,因为我相信嘉怡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她能够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因此,我只需要给她冷静思考的时间。
从幼儿生心理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嘉怡咬人的行为可能是出于情绪宣泄的需要,她难以应对集体舞蹈过程中和佳宇动作不和谐的状态,因无能为力而感到烦躁不安,又不会用语言与佳宇进行交流,完好地表达需求,心里就有很大的失落感。我们都知道,处于“口欲期”的婴幼儿,嘴比手指要敏感得多,“咬人”是其探索世界的方法之一,他会用嘴去发现一切,并将任何能够拿到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品尝一下,体验各种物品的软硬度、质地、温度和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咬人的行为会逐渐消失,但也有一些孩子会因语言功能发育迟缓而采用咬人的方式表达需求,嘉怡就是用了这样的一个极端方式来表达她对舞伴的合作需求。我想,如果我及时观察到佳宇在集体舞蹈中的动作表现,及时予以提醒,或许,嘉怡就不会在情急之下去咬佳宇的手指。但这件事情也提醒了我:嘉怡需要关注,必须找到合适的情境帮助她获得正向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嘉怡需要学习的,是用语言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设计了一个蒙眼平衡桥游戏,让嘉怡戴上眼罩,由佳宇带着,慢慢地走过两米长的平衡桥。刚开始的时候,嘉怡很害怕,却不说话,几次想用手把眼罩取下来。佳宇很有耐心,一直拉着嘉怡的手安慰他:“你别怕,我拉着你的手,慢慢走……”嘉怡紧紧地攥着佳宇的手一点一点往前走,慢慢地放松下来,走了大概一半,嘉怡说:“佳宇,有没有走到头了?”我很欣喜,嘉怡终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了!等嘉怡在佳宇的指挥和呵护下走下平衡桥,我鼓励他俩互换角色,由嘉怡带着蒙眼的佳宇走平衡桥。这一次,嘉怡很爽快地答应了,她学着佳宇的样子:“佳宇,别怕,慢慢走……”
游戏结束后,我让嘉怡说说自己的游戏感受。嘉怡说:“蒙上眼睛以后,我很害怕,想把眼罩拿下来,佳宇不停地要我向前走,我有点急,又想咬他,老师说咬入不对,不能咬,我就慢慢地往前走,后来就不怕了。佳宇走的时候,我怕佳宇掉下来,所以很小心,等佳宇走到头,我特别开心!”成功的游戏体验,让嘉怡情绪激动,和佳宇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我们时常会碰到这种幼儿间的纠纷和冲突,如何处理,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意识和即时心态。我想,作为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学会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学会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思想。嘉怡咬人了,表面上看,是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折射出的,却是这个孩子亟须教师关注的社会性发展。当孩子出现类似这种问题的时候,老师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把自己放在权威者的位置还是放在指导者的位置?是用命令的口气或者高高在上的心态同孩子相处,还是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过错?最重要的,是必须把孩子的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还有一点就是,当发现了孩子身上的问题,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引导孩子的正向发展?批评,惩罚,抑或是其他方法的运用,我们都要考虑到适合孩子的后续发展。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为这些需要纠正不良行为的孩子设计一些量身定做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在同伴互动的游戏交往中获得支持和帮助,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767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