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眼见未必实杂文随笔

随笔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眼见未必实杂文随笔

  一

  有句老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仅仅听凭别人嘴里的叙述,往往就会被别人的观点所束缚,而别人的观点往往会受到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认知方式、以及个人好恶所左右,因此就会带有一定的偏见,难免会与实际情况出现一些较大的差异和距离。

  “曾参杀人”是一句很有名的成语,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个与曾参同名的族人在曾参的家乡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杀了人。有人向曾参的母亲报告说曾参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绝对不会杀人的。”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的确是杀了人。”曾母心里骤然紧张起来。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虽然曾参是个出了名的贤德之人,他母亲对他自然十分地信任,但有三个人说他杀了人,连原先十分相信他的慈母也不相信他了。可见从别人的口中听到的消息并不一定会的真的,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依然还是会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如果我们仅仅听信从别人嘴里对某人、某件事情的介绍和评判,就很难避免因为传话人的感情色彩和认知偏差,造成与事实南辕北辙的巨大差异和失误。

  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需要我们特别谨慎地去对待,我在这方面就有过切身的体验。当年在企业里工作时,质检科有一位姓苏的负责人性格单纯、直爽,待人热情、诚恳,与我在工作中的联系比较密切,有人就在我面前告诉我,说她在背后曾经如何说过我的坏话,我深知她平素里的为人处世不是这样的人,因此起初我也是不愿意相信,可是后来这个人在我的面前说的次数多了,便开始发挥了作用,逐渐改变了我原先对她的看法。直到这位女同志前几年罹患乳腺癌去世以后,我才发现这个故意对我传话的人,又采取同样的方式编造和传递谎言离间他人,而且每次都会很有成效,这才终于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中招错怪了人,内心里对此事一直深感愧疚。然而却因为早已是物是人非,再也无法弥补这件事情所产生的后果,不得不留下终身的遗憾。

  二

  那么,由我们亲眼看到的东西是不是就千真万确,不会再出现偏差了呢?这里也有一个十分有名的成语可以回答,叫做“杯弓蛇影”,说的是西晋南阳淯阳(今河南南阳)人乐广,字彦辅,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便去问他是什么原因?友人的`回答让他十分惊讶:“前些日子在你家做客,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原来当时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彩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看上去很像是一条小蛇。回到家里感到蛇在肚中蠕动,胸腹部疼痛异常,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顿时解开,久医不愈的病从此也就治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也会因为许多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未必就一定是真实可信的。

  像这种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不少见,譬如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民彭宇助人为乐,送摔倒的徐寿兰老太太去医院检查,检查后需要数万元手术费,徐老太和她的子女反而一口咬定彭宇就是应该承担责任的肇事者。2007年1月4日,在双方调解失败后,徐老太将无辜的好心人彭宇告上法庭。在法庭审理此案过程中,法官竟然会以“人们看到你在事发现场,并且看到是你上去搀扶老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让彭宇无言以对。最终,法院判决彭宇赔偿45876元。无独有偶,江西上饶某中学三位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好心地上前扶起,结果老太太竟然向学生索要10万元住院费,辛亏路过的两名大学生帮忙查看路旁的监控,才使得事情真相大白,一场纠纷终于得到化解。

  在这两起案件当中,人们亲眼目睹的事情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如果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推理或者作出判定,岂不是与事实真相大相径庭而冤枉人哉!

  三

  如上所说,即使是有人耳闻和目睹都还依然难免会影响到我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无误的判断,那么如果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会不会就会更好一些呢?答案是不一定。这里也有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成语故事,叫做“瞎子摸象”,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牵一头大象到几个盲人的面前,叫他们各自用手去摸,然后再分别问他们:“你们所摸到的大象是个什么样子啊?”,摸到象牙的盲人说,像萝卜的根;摸到象耳朵的盲人说,像一只簸箕;摸到象脚的盲人说,像舂米的石臼;摸到象背脊的盲人说,像麻衣;摸到象肚子的盲人说,像陶器;摸到象尾巴的盲人说,像麻绳。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亲自到跟前用手去触摸,因为对客观事物没有去作全局判断,仅仅只是停留在事物的某一个部分或者层面一知半解,依然不会因为我们亲历现场并亲自接触到事物的本身而必然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采取事先调查研究的方式,取得对某种事物的认识,然后再决定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推广和实施。即使是我们亲身来到了调研现场,也经过了一定的调研程序,取得了一些十分有益的收获,但是依然还不能够草率地对此项工作做出最终的决断。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事实固然看起来是“千真万确”,但还不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只有当我们把无数个来自各个层面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可靠信息汇总起来,再加以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够做出不脱离实际较远的准确判断,才能够避免类似于“瞎子摸象”那样似是而非的错误发生。

  所以,“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亲历。”这句话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仍然需要我们采取“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去伪存真”的筛选过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智慧,经过比较客观公正的审视,就一定会尽量的把事情搞得更加清晰与明确,从而减少出现判断上的偏差与失误。

  2018年3月13日

【眼见未必实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1.眼见未必为实随笔

2.虚实的人生-杂文随笔

3.虚实之间杂文随笔

4.杂文随笔山顶的风景未必独好

5.做自己的忠实朋友-杂文随笔

6.杂文随笔

7.让的杂文随笔

8.船到桥头未必直随笔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321234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