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八记杂文随笔
昨晚走了十几里路,从八点多到十点半,俩个小时,边走边在手机上记述一天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睡觉已是凌晨。
早上起来,窗外中州路高楼之间,一直看到铁路,灰蒙蒙的。没有下雨,但地面是湿漉漉的,洒水车和喷水车交替掠过身旁,细小的水珠碰到脸上和鞋面,一切都是天气指数不对造成的。
杨文磊老师来电,问在没有在孙家楼,他在市医院后面修车。我正好要上中州东路有事,就应承说稍等一会就过去。
办完事与杨老师联系,他已按图索骥找到了孙家楼。我也马不停蹄的驱车赶去。他已在门口查看宛城区政府九六年立的南阳县委机关旧址的石牌,还有斑驳的一号院外墙。
寒暄几句,打开三扇门,入院内,这个紧凑的典型的南阳里弄式建筑,是一个符号,标识着人们的一种乡土文化记忆。在偏房,在正堂,在厢房,在窗前,不时的驻足讨论凝视。
也许,这个记录着南阳思想文化和建筑风俗的一砖一瓦,一檩一柱,一门一厢,有讲究,有礼仪,有风水。
坐在西间,烧壶开水,拿出普洱,对面而饮,倾听杨老师对骑行的看法,对文化的理解,那种植根于内心的修养,那种口口相传的根与据、礼与仪、家与族、神与灵。
在杨老师骑出南阳盆地的那一刻,比较、鉴别、总结,跟随这个对乡土文化挚爱和追求的老兄,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看似简单,但在问到那些乡间老乡时的'漠然和无知,一股文化断层的危机感,涌上心头。
笑问客从何处来?那个在徽州、在福建的客家人,问起老家哪里?他们很直接的回答,老家河南南阳。但是有的话已经在相互融合和风土人情中本土化。这个对乡土的热恋,让杨老师的骑行记有血有肉,丰腴不俗,能在行走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河流、每一个建筑、每一个生灵都有立体的轮廓和可感的温暖,深深的把那些人们视而不见的东西,在更宽广的视角解读,唤醒时空的记忆,找寻生命的影子。
文以载道,雅俗共赏。在我写这个日记式的文字,只是画了轮廓,聊个感觉,精雕细刻仍然缺乏。文字的锤炼与布局,跟人们的阅读习惯仍有缺失。
杨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些你坚持的东西,最终都会沉淀为你生命的根基。回首过往,一切皆为序章,而你喜欢的那些若有若无的意象,才是正真摆渡灵魂,让你不再自卑,依然自信与谦逊的强大内功。
今天的风,吹动柳枝,张扬恣睢,思绪万千,一个小小的霞雾溪就能透露出无限的春色,那个以百柳诗暢叙心声的李青,真实不虚,如果不是百柳诗碑的再现,谁敢肯定这个诗人的瑰丽人生的立足点,就是这个诗意烂漫的霞雾溪?
3.15的意义不仅在于质量,更在万事万物所禀赋的文化品质和精神气质。偶然想到,三年前的3.15,也是同一天,我闲暇时写的小文章,被南阳日报刊载在第二天在报纸头版。现在想起了依然温暖和自豪。
在潦河的上游,我的好友肇基老兄的事业,颠簸起伏,沉淀在这个曾经筹备的南阳汉语言文化学校。因为未获审批,加之后续投入不足,手续不全,烂尾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是保障任何一个想法的护身符
风声正紧,波浪拍岸,万物摇曳,成长于每一天的益博社会工作,愿与您携手迈入更加美好的社会服务领域。
多少事,笑谈中。
【正月二十八记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2.枇杷记杂文随笔
3.山中记的杂文随笔
4.往事记的杂文随笔
6.随笔记杂文随笔
7.观舞记-杂文随笔
8.大瀑布记杂文随笔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2641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