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苦难,生活的苦难与追求生活的苦难杂文随笔
生活的苦难与追求生活的苦难
我忘记是从什么时候起了,同情贫困,贫苦好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而对于生活富裕的人则有一种本能的反抗和不屑。小时候一个朋友说我有点仇富心理,当时我一愣,因为在当时我发现自己并没有仇富心理,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的价值观去觉得生活贫苦的人是理所应当被同情的。大概是源于我小时候看过的无数童话,其中的主角一边倒的都是生活贫困,被富裕的继母欺负的对象,但是当时我并没有好好想过,为什么即使是这样,拯救公主的王子也还是富裕的人呢?而故事为什么还是以“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为美满结局呢?再加上家人大多都有比较强烈的“坚持正义感”的个性,所以从小我莫名地有一种感觉,我们不该变得富裕,因为那是可耻的。不管因为什么,这样的价值观还是深深地影响了我。
或许这本来也是一种普遍的,不问理由的情感。除了小时候看的童话以外,其他的书籍作品中也鲜有以弘扬富裕为主题的,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或许嘲讽富人更加符合理想主义的价值观,或许文学本身是有社会性的,这样的主题影响了群众。或许文学作品的作者本身也有很多是过于感性的理想主义者。我至今也不大认同拜金和享乐的价值,是因为我自身觉得它是不够好的,或者其实追求物质和金钱,享乐的同时不能违背一些底线,这是我一直认同的。
小时候那种被朋友误以为是仇富心理的感情,就好像类似于想象自己是罗宾汉,楚留香一样的心情,其实直到现在,贫穷与富有,这之间仍旧有说不清的矛盾冲突,而到底是善还是恶,这一点却是说不清的。
特别想到了关于文学,关于作家。下午室友在看《萧红》,我也在一旁纠结着看了。那是一种既不想看,又想看的心情。我总不喜欢这种拍作家故事的电影,一方面对于作家的私生活进行展示到底好还是不好先另说,另一方面,每次只要将作家、艺术家,音乐家这类人的故事拍成电影,就会刻意地营造出一种痛彻心扉、伤感无奈却又美丽斑斓的文艺色彩,可我觉得这种色彩是会误导很多人的。
很多人觉得作家就多半是生活清贫,艰苦,对于苦难有巨大的感触,要一人承受很多苦难,敏感又多愁善感,命运悲惨的人。但是其实就连萧红自己也觉得,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每个作家都不一样。要知道萧红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也有它自身的特征。而对于作家的典型形象的塑造和传达很多时候不过是旁人眼中的形象。而对于作家本人来说,或许他有沉浸和挖掘苦难的特征,但是他自身,大部分当然还是想要挣脱苦难的,认为苦难是一种美好的价值,那是一种审美上的感觉,或者不过是一种心理平衡(作家能写出那样的作品,他的性格也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之所以写不出来,是因为我心理健康),而每个人其实除去自己的身份以外,也都是活生生的普通人,除去这个作家的身份,每个人也都追求幸福,追求爱,因而对作家苦难生活,悲惨的结局进行刻画本身就有种窥探隐私,偏激之嫌。
而或许大约也因为这种心理,有的人在心中是认同苦难,认同伤害,认同痛苦的,因为他多少觉得这才符合自己清高的,清白的作家、艺术家身份。但实际上显然不是这样,心理健康,家庭富有的作家也大有人在。人并不是因为要写作,要作画而去追求不幸,追求痛苦,而是因为已经经受了痛苦,而在摆脱的过程中更加依赖文字。文字不是痛苦的象征,而是让作家心灵释然的方式之一,很多时候如果没有文字,或许这个人的痛苦命运要更多也说不定。可是不管是否写作,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爱的权利和渴望。
因而那种误解,认为作家一定是要生活在贫困的地方,从外形到经历都应是经历过全方位磨难的洗礼的想法,和简单地认为生活贫苦,物质水平低下就等于善良,等于道德的想法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美好的权利,因而富裕在很多时候比贫困更善良,而人们不敢认同它,不过是因为实际的情况的确有很多人是达不到罢了。而我个人觉得,文学用于抚慰贫困者的心灵,让他们能够了解更多关于生命的价值,有更多的快乐,要比抨击富人,批判社会,把富人都拉下马要更加有意义,当然,批判本身也有自身的价值,任何有病态的地方都需要批判,但盲目的批判就有问题了。批判本身是要建筑在一种冷静和理性的.认识上,而盲目的批判很多时候是一种感性的冲动,它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自然也很难促进社会的进步。
或许这的确是一种让人自然会产生同情和伤感的事情。五道口购物中心,熙攘的人群中树立着一个小红人雕像,他没有穿衣服,笑容傻气又可怜,双手抱胸,看上去饥寒交迫,却还在微笑。我每次路过不自觉地还是会产生一种感情,是啊,有那么多人都过着奢侈的富裕的生活,而他却这样的可怜。或许这种同情总是自然而然的,或许怜悯之情是人的本性。可是如果把怜悯之情夸张为拯救之情,就有了问题。
就好像有些悲天悯人的人,男人或者女人,总把怜悯进而升级为拯救。有的男人以拯救凄苦的,孤独的女人为名,一直做着花心,用情不专的事,最终也下不了决心减少自己的“英雄主义”。因为他能从这种拯救中获得好处,他能够感觉到自己作为英雄的伟大,骄傲,也就获得了自尊和力量。有的女人以关怀,关心为名,收留那些自身能力根本无法救助的人,实际上是因为对方能够给自身一些情感上的安慰,而自己也可以借由付出关心体会到爱,因而放不开,走不掉,实则那却并不是真正的爱情。不管是怎样的拯救,都是对于自身能力的夸大,或者说也是一种过分高估自己的自恋。(虽然看上去很像自卑,因为他常常是说“我很孤独,没有自信的”)正是因为无法估计自身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自我膨胀以为自己像上帝,圣母一样力大无穷,施爱无边,所以才不断做着所谓拯救的事情。其实不光对自己不好,对于被拯救的人来说,很多时候拯救者一边拯救,一边控制,一边无形中说服对方放弃自我,全然依赖自己,最终对方也变得更加孱弱。说到底拯救者有时并不知道到底什么能帮助对方,并不考虑自己的拯救是否会让对方越来越糟。而只是盲目地觉得“我是为他好”“我是要拯救对方”。
拯救者的那种挫败感也是常有的,很多时候就像老奶奶不想过马路,自己却非要扶过去一样,一般人当然会拒绝,所以拯救者会去寻找不会拒绝的对象。当然,尽管初衷有时是善意的。
我觉得爱之中多少是要给予对方自由,独立,鼓励和支持对方,使得对方更加强壮,自我更强健,而不是让对方更依赖,更脆弱,更不是控制和操纵,更不是那种内心感觉自己是拯救者的优越感,压制。
所以至今为止,我并不认同苦难就能带来崇高和节操。失败使人成长,不是因为失败本身是一件好事,而是因为失败有时能促成人的反省,还有的时候小的失败意味着可能意味着躲开了更大的失败。爱迪生失败无数次,发现了无数不能成立的假设,但绝不是说沉浸于失败本身是有价值的。
健康的心态,价值观,人生希望,当然和美丽的诗篇,成熟的作品有着联系。即使是作家,艺术家,也是向往幸福的凡人啊。丑陋的外表或许只有在和美丽的内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某种美感。而颓废本身的好的价值,当然也在社会真的都是黑暗不堪,或者是在营造作家、艺术家不完美的性格上。
不管怎么说,善良、爱、追求幸福的权利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即使是贫困也可以快乐,即使是富有也会有困扰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富裕人的烦恼并不比贫穷人的少。世界表面上就是不公平的,在内心和灵魂上却是平等的。而这个选择权在于每一个人,富人和穷人都会面临爱意和仇恨,幸福与不幸,正义和邪恶等等选择。并没有谁一定更加善良,或更加邪恶,或许这就是平等的地方。
也正因如此,有的时候我个人觉得,或许人的感情有时应该节制,止于怜悯或止于自己能够尽量做的地方。你拯救一个人,你或许一时拯救了他的感情,却伤害了他作为一个人,一个人的独立,尊严,灵魂的平等。慈善事业当然不应止步,可是既不应冷漠地停止,也不应夸大为救苦救难的救济。关怀不应超越关怀本身。
过于愤世嫉俗,显得超凡脱俗,有时其实就是过于情绪化和缺乏分辨力吧。因而,我想说,富裕,优秀,成功,健康,追求幸福和美好,本身其实都是无罪的。贫穷,落后,病弱的身体等等本身不该被意味纯洁,纯净,崇高等等价值。人真正需要的,我也说不清,或许是心态的平衡吧。或许前者本就容易引发人的妒忌,仇恨,不平衡的心情,自知如此,更应收敛。而后者即使如此,或许会发现自己确实更容易追求到真正的尊严,纯洁,纯净和崇高。因为在更加艰难的时候,对于道德和底线的坚守确实显得让人震撼。同时,即使是贫困,坚持良善是自然而然,坚持正义感和道义,更是让人钦佩。所谓人穷志不穷,自有清贫的硬骨,即使到了谷底,却坚持着人性的底线,正是如此吧。那更是一种坚强的力量。
也正因如此,我想我还是更喜欢那些刻画在贫苦的生活环境中的道德,良心的故事。(当然有人提出犀利的质疑,比如没有面包就没有道德,这点我还是反对的,因为实际的情况可能往往不是没有面包,而是面包少,但可以果腹。)那是因为在阴霾天气中的一线阳光,更想让人抬头仰望。
【直面苦难,生活的苦难与追求生活的苦难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1.《直面苦难》作文
2.直面苦难作文
3.直面苦难高中作文
5.要直面苦难作文
6.在苦难中追求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2466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