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孝顺为先杂文随笔
2014年底,中国第一家以“孝顺”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四川省固驿镇正式开馆。在“孝顺”博物馆玻璃橱窗里,陈列着许多行孝物件,介绍着十几位当代知名孝子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座斥资800多万元的主题博物馆,是政府弘扬中国传统美德行动的一部分。
“孝顺”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孝顺”的成语、名言警句以及各种离奇的故事很多,其中元朝的“二十四孝”故事最为有名。作品中一名妇女用母乳喂养她没有牙齿的婆婆,一名男子光着身子坐在父亲床边喂蚊护父。此乃乳姑不怠、恣蚊饱血典故的由来,成为当时行孝的典范,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在行孝方面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在当代,行孝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它时刻提醒、教育着人们,孝乃为人之本,它是维系家庭乃至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行孝的方式很多,确保父母衣食无忧是孝,悉心照料病中的老人是孝,父母冷暖记挂心上是孝,常回家看看也是孝……在形形色色的行孝方式中,“顺”应是第一位的,乃百孝之先,否则在中国上万个汉字中,孝与顺就不可能组合在一起,成为体现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标准的关键词。
“顺”乃顺从、顺服、顺利之意。为人儿女,不一定如子路百里负米,学董永卖身葬父,似黄香扇枕温衾,更无需像古人那样闻雷泣墓、尝粪忧心,只要做到顺从父母,让父母顺心、舒心、放心就是最大的行孝,即使有时的顺从是假装出来的,是善意的欺骗。为人父母,居有华宅、行有豪车、食有百味当然好,但与儿女顺从、家庭顺和、生活顺心相比较就显得次要了。心顺气顺身体顺,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也是为人儿女最大的期盼。诸事都让父母心顺气顺固然很难,但有时想想也并非遥不可及。一个人只要行走正路、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健康生活,不让父母担心,父母的'心就顺;一个人只要对父母有耐心、对家人有爱心、对亲人无私心,父母的气就顺。常回家看看、常打电话问问、常把父母的冷暖记在心上、常关注父母的情绪变化,不让父母分心、不招父母操心、不惹父母烦心,这些看似平常稀松的小事,就是父母顺心安心的主要要素和儿女行孝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西方价值观念的逐渐渗透,孝顺观念在许多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对行孝的理解也越来越商业化、货币化,认为只要让父母不缺吃、不缺喝、不缺花就尽到责任了,孰不知团聚重于美食华车,理解贵于金银珠宝,以至于成年儿女要经常去看望年迈的父母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都要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孤寡老人寻觅一个老伴这样再正常不过的要求被视为“老不正经”,以至于许多老人在孤独、抑郁、愤懑中风烛残年;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家产而纠纷不断、对簿公堂,以至于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家庭破裂。面对如此多的不“顺”,为人父母谈何安?为人儿女谈何孝?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特别是一家人天各一方无法相聚、“空巢”老人大量存在的情况下,父母很容易产生被忽视、被遗忘、被冷落的感觉。在精神得不到寄托、亲情得不到释放、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老人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这也是近20年来老人自杀率飙升的重要原因。
据推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步入老龄化社会。在中国成为福利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情况下,重视并提倡孝道不仅必要而且重要。百孝顺为先,作为儿女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父母居有处、食有粮、穿有衣,而应该给予更多的精神寄托、亲情关怀、人文照顾,因为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靠钱能够买得来的,况且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没有或者刚刚脱贫。夯实中国孝文化的基石,需要政府、社会及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大养老资金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履行好社会养老职责;作为社会管理机构,要加强孝道的宣传和引导,树立孝子典范、寻找孝子行动,增强顺从意识,提倡牺牲与奉献,切实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责任;作为儿女,要正确理解孝道文化的精髓,了解老人的需求,尊重老人的意愿,重视老人的意见,顺从老人的安排,按照老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考虑问题、安排生活,保证老人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心顺气顺,这就是对老人最大的孝敬。
【百孝顺为先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2.百善孝为先随笔
3.百事通的杂文随笔
4.野百合杂文随笔
6.人生百年杂文随笔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2378806.htm